㈠ 我国建国初期最著名的二十二位著名演员
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确定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㈡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续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1963年推出了续集。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由李亚林、梁音、金迪、宋雪娟、刘增庆参演,讲述了大队派孔淑贞和李克明去学习,本来是要他们回来领导修电站,然后在一次次的经历之中,最终任职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的故事。
演员简介
李亚林,中国影视演员、导演。生于辽宁金县,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主演《水库上的人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烽火列车》等影片。1975年起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参与导演的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分别获文化部1981年、1984年优秀影片奖。
㈢ 十岁父亲自杀去世,与刘晓庆齐名,被封世界十大影星,吃素32年
如今的她被评为“恶婆婆专业户”,虽然已年近65岁,但是她年轻时却是在国内,甚至国际影坛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27岁得全国大奖,29岁得国际大奖,32岁获“世界十大影星”称号,并且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上的华人,她就是潘虹。
文/娱乐教研室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
潘虹原名刘蓉华,可在报户口的时候,户籍警错写成了刘荣华。潘虹的祖父是俄罗斯人,祖母是中国人。祖母姓刘,潘虹的父亲随母姓,也姓刘。家中有两个妹妹,父姓刘,母姓潘,均为上海人。当潘虹上幼儿园时,父亲在一场“斗争”中落网了。在潘虹10岁那年,父亲自杀去世。上小学二年级时,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来校招优秀学生,潘虹也去报考了。但是,她没有通过而落榜了。1972年之后,紧接着又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潘虹毕业了,便也在这运动中离开了上海,当时,她17岁,在长江中的崇明岛插队落户了。1973年,上海戏剧学院来崇明岛招生,潘虹报考后,被录取在了表演系。在崇明岛做“知青”在学校期间她参与了《青春》、《欢腾的小凉河》与《朝霞异彩》三部影片的拍摄,但都是潘虹毕业后才制作完成并公映的
1973年,潘虹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表演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1976年冬,在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奴隶的女儿》担任主角。也是由于潘虹耐人寻味的眼睛,潘虹被导演杨延晋选中作了电影《苦恼人的笑》女主角———一位在讲真话还是说谎中徘徊的女性———并一举成名。这也是潘虹拍过的第一部电影。并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展映。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潘虹由此成名。1979年,主演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透过云层的霞光》,是导演欧阳山尊在十年动乱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影片。1980年,《漩涡里的歌》是峨影厂摄制的一部以音乐为题材的影片,潘虹第一次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思想开放的现代女性形象
同年,主演根据文学家巴金从1944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而改编的影片《寒夜》。潘虹饰演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花瓶”。她是那种既忍辱负重,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另一种悲剧女性。获得了华表奖优秀影片和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荣誉证书,以及第三十八届戛纳电影节优秀影片荣誉证书,并成为中国第一次成功入围参赛戛纳电影节的影片。1984年末,应香港导演李翰祥之邀,接拍由他执导的电影《火龙》,饰演溥仪特赦出狱后与之再婚的妻子李淑贤。此片获198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的六项提名殊荣
1985年,主演陈家林执导的《末代皇后》,饰演时间跨越度从民国十一年到三十几年的皇后婉容。影片于1988年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上映,潘虹又再次夺得了最佳女主角殊荣。1986年,主演电影剧作家张弦根据作家陆文夫的中长篇小说《井》改编,由李亚林执导的电影《井》。饰演女主角徐丽莎,故事中她已不是接受过现代科学文化洗礼的女子,而是旧式的柔弱女性。她有旧女性的软弱,又有“五四”以来女性的觉醒,是一个矛盾复合体。1987年5月,影片《井》被送到戛纳电影节公映,公映六场。获得意大利第十九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二等奖,同时她也凭借徐丽莎夺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1988年秋天,主演谢晋执导的电影《最后的贵族》,同年,潘虹还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照片是由一位美国记者在《最后的贵族》拍片现场拍摄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中第一位成为《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人物的是邓小平,第二位就是潘虹。1990年,潘虹主演的《独身女人》上映。影片中,她饰演的欧阳若云是90年代经济潮中女强人,渴望爱情,对男性持极端审慎的态度。1992年,主演中国第一部以股市为题材的影片《股疯》,也是大陆和香港联合拍摄的第一部以“股票”为题材的影片。影片用轻喜剧的形式充满善意地描绘了1990年代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通过对股票市场的涨落起伏和人们生活的戏剧变化,从侧面流露出中国民众对于经济观念的转化。凭借此片潘虹夺得了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首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五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首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首届上海影评人奖等多个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
可以说曾经潘虹在华人女星中算是领军人物,不仅仅是在中国,国外也非常高的认知度。这一点让人很轻易的想起同一年代的另外一位人物,刘晓庆。两人年龄、地位都十分相仿。然而她们似乎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潘虹从不利用话题等给自己提高曝光度,她的“新闻”却显得相当少。而且懂得定位自己,在很多电视剧电影中也从曾经的主角到如今的各种婆婆,妈妈之类的角色,不过对于这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艺术家来说无论饰演什么样的角色依然都尽力去演到最好,即使是配角又如何。
在潘虹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时,她的感情却出现了危机。那一年潘虹还在法国,著名导演谢晋又邀请她回国在新片《最后的贵族》中饰演女主角李彤。也许是因为太投入于事业了,潘虹和米家山结婚8年,他俩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380天。终于有一天,米家山开口了,他说:“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潘虹,也许离婚对我们俩会更好一点。”在拍完《最后的贵族》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思考的潘虹和米家山终于决定分手。1990年4月,潘虹回到四川成都,他俩在街道办事处办理了离婚手续。潘虹在1994年自己出版《潘虹独语》中写道:“尴尬如我。”“阳光下的我,是别人眼中灿烂的辉煌。一个23岁就出名,27岁得全国大奖,29岁得国际大奖,32岁获‘世界十大影星’称号的命运的宠儿。”“月色中的我,是自己心里空洞的失落。一个从小遭人白眼的右派的女儿,一个10岁父亲就自杀的小姑娘,一个24岁结婚、32岁离婚的独身女子。”
离婚多年,潘虹一直独自生活,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心灵总归要有个寄托。所以潘虹选择了皈依空门,成为一个有着属于自己信仰的居士。而且自那开始她就开始吃素了。说起皈依的理由,潘虹坦言:“作为演员,我们都是常年在外拍戏,跟家人、亲人团聚的日子非常的少,这免不了有许多的牵挂。当自己有了信仰,即使不能跟家人见面,我也可以在异地给他们祈福呀。”“现在的社会无论怎么精彩,我的心却很静,我很享受这种用心沉下来的感觉。”
潘虹是位朴素、大方、高雅、文静的女性,恬淡中潜藏着激情,柔弱中不乏执拗和坚忍,她是蜚声中外的电影明星,却待人亲切诚恳。潘虹被称为80年代的“悲剧女皇”,她在多部影片中塑造的悲剧形象令人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她的出色表演已经被观众所公认。潘虹的表演天赋极高,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贵族气质和文化涵养常给人一种清冷、孤傲的感觉,扮演的角色也多属于内敛型
㈣ 李亚林的生平简介
李亚林,男,1968年7月生,籍贯陕西,博士、教授
㈤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1962年的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在当时的四大电影厂提交上来的名单中选定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影厂并没有把最好的演员全部提交上去,造成了很多明星遗憾出局,因此,这次评选是不太公平的。
首先,这是评选新中国的影星,那些在解放前大放异彩,但已经离世,或者建国后没有太大作为的老牌影星就都没有计算在内。这一点是没问题的,毕竟我们选的是新中国影星。
建国前就已经去世的胡蝶,阮玲玉肯定是被排除在外了,不过像金焰、石挥、周璇、蓝马和张伐等著名演员也被排除在外,也确实比较可惜。比如蓝马在1959年,还曾主演了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电影《万水千山》。
当时的评选结果,是由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的,包括:上影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祝希娟,北影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影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共22个人,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大明星”。
这22名演员,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演员中既有演技派,也有偶像派。有一身正气的主角,也有甘作绿叶的配角。
但其中也有一些演员的入选充满了争议,比如祝希娟,当时只主演了一部《红色娘子军》,金迪也只演了一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张圆塑造的角色比较多,但这些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角色也没有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他们的入围,也稀释了“22大影星”的号召力。
另外同样落选的还有出演《奇袭》中方连长的张勇手,出演《女篮五号》的老演员刘琼等人。而那些入围的演员,也并没有因为入选而多发一分钱的工资,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当选。更多人是从各大影剧院悬挂着的大幅照片中才知道自己入围的。
不得不说,现在看来有很多经典的影片,都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产出来的。无论资金和技术,都无法与现在相比。但那个年代的影片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却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
㈥ 跪求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bGj6RBUaGK-Z5cNEHf2Ulw
作品相关简介: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由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9月2日推出的一部爱情片。
该片由张其,李亚林执导,由沈丹萍、贺小书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荒妹从小对男生产生戒备心到喜欢荣树,再到被迫嫁人还钱反抗,恰好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她终于勇敢面对爱情的故事。
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
㈦ 抗美援朝有哪些电影
抗美援朝的电影有《上甘岭》、《烽火列车》、《英雄坦克手》、《集结号》、《我的战争》等。
1、《上甘岭》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7)电影演员李亚林简扩展阅读: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上甘岭 网络
烽火列车 网络
英雄坦克手 网络
集结号 网络
㈧ 北京市太子峪陵园怎么样
北京西郊,永定河畔,有一片净土,这里就是北京市规模最大,安葬骨灰数量最多的太子峪陵园。据《地方志》记载:昔日为明太子陵寝,故称“太子峪”。东与燕京八景“卢沟晓月”、宛平古城相邻;西接燕山山脉,形成西北靠山,东南临水,面对华北平原之格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子峪陵园介绍
太子峪陵园南临京石高速公路,东接永定河,北依燕山山脉,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地势优越、风调水顺。陵园始建于1988年,现已安葬骨灰两万余份。安葬在这里的已故名人有著名作家鲍昌,著名电影演员李亚林,我国 第一代播音员费寄平。园内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兼天地之瑞气,明堂广大,风阜丰衍,林茂草郁,聚气藏风,为亡灵建造安息圣地。
㈨ 太子峪陵园怎么样位置在哪里
太子峪陵园环境优美,春天鲜花开满山,夏有清荷扑鼻香,深秋硕果累累、满山红,冬有皑皑白雪、满山岗。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陵园南边是京石高速公墓,东边有永定河,北有燕山山脉,整体呈坐北朝南向,可谓是逝者向往的往生净土了。
㈩ 王心刚去世了吗
截止到2021年6月王心刚没有去世。
王心刚,1932年1月1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国内地演员。
1956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寂静的山林》,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90年,与菲力浦·博萨斯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该片获得全国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2006年,主演献礼电影《我的长征》。
2009年,获得第12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终身成就奖。
2012年,获得亚洲演艺名人“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大奖”。
2014年,王心刚获得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王心刚早年经历
王心刚自小喜好文艺,尤其对舞台表演有浓厚兴趣。进入中学后,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他参加了业余文艺演出活动。
1949年,即将中学毕业时参加了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之后,加入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后改为抗敌话剧团),成为话剧演员,后为沈阳部队抗敌话剧团演员。
1950年9月,王心刚入伍。之后,成为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演员。
1951年9月,成为东北军区文工团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