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娜丽莎是谁画的
蒙娜丽莎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简缓茄一幅油画。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这幅画主要表现了典型的清雅静谧的女性形象,描绘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城市无产阶级女性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哪唯审美取向,反映了女性深刻而崇高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对美的审美观念和追求。
每年约有600万人参观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1952年,德国发行了第一枚蒙娜丽莎邮票。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拦察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入背景之中。
(1)电影演员肖像画扩展阅读:
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文艺复兴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起源于基督教统治下对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
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中,人的观念占据着中心地位。《蒙娜丽莎》还展示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从自然状态中肯定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② 杨厚兴的瓷板画
瓷板画,又称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的巧妙结合,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瓷板画约创始于清朝1892年,创始人为邓碧珊,由其徒弟梁兑石发扬光大。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开创瓷板画在南昌发展的先河。在他的带动下,各类瓷像馆陆续出现,同时也诞生了梁燮亭、杨厚兴、吴月山等一批瓷板画家。
“天地山川收笔底,衣冠人物出毫端”,杨厚兴的画,可谓丹青独创一家风,他以人物为主,兼画山水、人物舞蹈和古代传统画。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像,笔法细腻,色彩讲究,人物形态逼真,细腻,质感等均属国内外一流水平。1933年,他的作品被选送到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博览会,一经展出立刻引起轰动。不久,他的作品在南昌市中山纪念堂展出,并获得好评。20世纪30年代,为美国好莱坞拍的英文版《王宝钏》画过剧照,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受到好评。30年代中期,杨厚兴开始尝试在黑白瓷像的基础上再罩一层彩色,重新烧制,技法和效果类似上海的擦笔月份牌年画。直到50年代初,他才试制成功直接用彩色绘画瓷上肖像,使瓷上肖像画的色彩更为丰富,表现力也更强。
1948年,在南昌开设“最明轩画庄”,成为南昌市权威瓷像画庄之一。1954年,先后在南昌市瓷像合作小组、合作社、南昌工艺美术厂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合作社副主任、厂长、名誉厂长,省、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分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1979年,国家轻工部首次授予杨厚兴等34人为“中国工艺美术家”(1988年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也是瓷上肖像画作者至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者。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多次到广交会出场表演,均获得好评。1957年,作品《新疆舞》、《电影演员》,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59年,作品《齐白石肖像》、《白杨肖像》,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展览;1964年,作品《洗衣小女孩》,参加五省卫生美术展获优秀作品奖;1971年的《剑舞》,1979年的《周总理遗像》、《幻想曲》、《柯达克人》、《日本少女》,1981年的《契普斯的女儿被劫》等均获优秀作品奖。作品“真挚的友谊”照片在《装饰》杂志发表;“印度尼西亚舞”彩照发表在《人民画报》1980年第三期。作品多幅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个人六次在“广交会”作现场技艺表演。在广交会上,其作品《秦怡肖像》、《张伐肖像》、《周信芳剧照》、《梅兰芳<洛神>剧照》、《伊文思》、《爱因斯坦》、《西方女郎》及《春江花月夜》、《霓裳曲》等深受外宾和海外侨胞欢迎。作品远销美国、日本、苏联、泰国、新加坡和港澳地区。1985年1月又于南昌举办过个人作品展。论文《瓷板画像的创作》登载在1982年3月由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和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编印的“论文选”第一集。
从1964年春季开始,杨厚兴受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组委会的邀请,连续在六届广交会上作瓷上肖像画现场表演,大大扩大了瓷上肖像画艺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来宾中的影响。当时,广交会会刊以及港澳的报纸、报刊都有专文报道。此后,杨厚兴先后为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尼克松总统等多位世界名人画过肖像,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具有了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国际友人誉为“瓷像艺术的精华”。
杨厚兴的作品笔调细腻,形象准确,光影层次丰富,人物表情生动,人物的肌肉、发须、服装以及配景中的玻璃、竹木、金属物件等,质感逼真,生动传神。他的作品既有中国画传神的特点,又将摄影、油画、粉画、水彩等技艺应用于瓷画,为瓷板画的创新作了大胆尝试。他还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成功地创制了白玉片画和萤光双面画等新品种。在白玉片上,将瓷用颜料绘成油画和国画效果的人物、风景,用传统的线描加彩的方法画《木兰从军》、《仕女图》等小台屏,借鉴苏州双面绣的效果,创制了双面台屏《热带鱼》、《金鱼》等,均获得了其他画种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中央电视台还向全国播放介绍他的瓷板画艺术的专题片。
他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为家乡陶瓷工艺品生产培养人才,亲自为黎川华山瓷厂送广交会参展的大型板屏风作画,并将画资数万元捐给家乡扶贫事业。晚年,他仍致力于艺术创作,这期间,他还收了好几个弟子。1992年,在南昌市水观音亭一幢花园式的小楼里,杨厚兴走完了77岁人生之路。(1915—1992年),江西南昌瓷版画工艺美术家。
③ 求安迪沃霍(画马莉莲梦露的那个)的心理评论
安迪·沃霍简介
1962年的好莱坞,爆炸性的新闻是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在家中自杀,她的死因至今仍旧时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而就在梦露死后的一个星期,纽约出现了一幅梦露的肖像画,是透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的照片印在了画布上,这在当时的纽约十分时髦。它的作者就是安迪·沃霍。
安迪·沃霍(Andy Warhol)是CIGE的常客,作为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他用丝网制作的著名形象,从玛丽莲梦露到毛主席,被认为是我们时代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功艺术家的象征,他的作品几乎被每一个重要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沃霍是现代艺术的英迅薯雄或反英雄,因为正是他将艺术消失的仪式之途,艺术中所有的伤感,其否定性的通透和对其自身真实性的无动于衷,推向了极端。这位现代英雄呈现在艺术中的不再是崇高,而是商品世界的冷嘲。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以马奈为首的所谓“1863年的一代” 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艺术的确立的话,波普运动在1960年代的出现,则表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走向终结。经历了百年风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最后一个主要流派(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及其理论基础(由格林伯格倡导的先锋派形式主义)于1950年代开始走向崩溃。十分巧合的是,正是在整整一百年后的1963年,安迪·沃霍、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克莱斯·奥登伯格、罗依·利琴斯坦、汤姆·韦斯曼、罗伯特·劳申伯格、亚斯珀·约翰斯、金·狄尼等一代波普艺术家终于有机会在落杉矶举行的杜尚回顾展上齐聚一堂。虽然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思想不尽相同,但他们显然分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作为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与电子传播时代的艺术家,他们应该同现代主义分道扬镳了。
虽然波普一词是英国人(批评家阿洛威和艺术家汉密尔顿)的发明,但波普艺术在本质上就属于美国的产物(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谈)。尽管奥登伯格、约翰斯、劳申伯格和利琴斯坦等在美国率先走上了波普艺术创作之路,但波普艺术所代表的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容却要等到安迪·沃霍在六十年代自实用美术进入“纯艺术”领域后才全部显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位小个子的捷克裔美国人以其创作和生活方式彻底颠覆了现代主义传统。
安迪·沃霍于1928年9月28日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捷克移民家庭。长久以来,沃霍先后声称自己出生于克利夫兰、费城或匹兹堡。可是,根据斯特恩和普林顿所著《安迪:一位美国人的传记》一书中附录的出生证明,沃霍应出生在宾希法尼亚州小镇弗洛斯特城。但是,沃霍坚称那份出生证明是伪造的。我们知道,客死他乡的美国早败桥期现代主义艺术家詹姆斯·惠斯勒也曾隐瞒过自己的出生地。但这里的不同之处是,亩枯者惠斯勒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无所依附,而沃霍则想显示其与置身其中的文化的亲近。事实上,沃霍的父亲在1912年才由捷克移民美国。他很快就在宾州煤矿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先是作建筑工,后来也曾下矿井采煤。不过,他要等到九年后才能把妻子接到美国,这足以证明第一代移民生活的艰辛。沃霍的父亲在卧病三年后于1942年去世,留下妻子和三个儿子。为了生计,沃霍曾跟卡车卖过水果并在小杂货店当过店员。沃霍于1945年进入匹兹堡卡内基技术学院学习艺术,准备在毕业后当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在暑期于百货商场打工时,他参与了一些橱窗设计工作,同时有机会看到了一些著名时装杂志。这些东西不仅使他有了对于时尚的感觉,同时也向他展现了一个与其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1949年,沃霍在一位朋友的怂恿下前往纽约闯天下。尽管初到那里的沃霍拘谨腼腆而又衣着寒酸,但运气却不错。到纽约后的第一个夏天,沃霍就得到了一个机会,为《魅力》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成功是纽约的一个工作》画插图。而这第一件作品的主题似乎已经预示了沃霍未来几年的创造内容和生活道路,那就是作为恋物崇拜对象的时装广告,以及作为个人野心和追求成功之象征的梯子。不久,沃霍便搬出寄居的朋友家,在一百零三街和曼哈顿大道附近租了一套地下室公寓。在那个地方,住满了初到纽约的年轻人,而且个个雄心勃勃。在随后的几年间,沃霍拼命地工作,并多次搬家。他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为I.米勒公司创作的时装鞋系列,另外一些商业广告作品也开始经常出现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如《纽约时报》、《魅力》、《时尚》、《纽约客》等。这时,他已经为曼哈顿商业艺术设计界所接受并迅速窜起。
1954年,沃霍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在1956和1957年,他又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他的第一次个展是1952年在纽约休格画廊举办的《安迪·沃霍:根据卡波特作品创作的十五幅素描》。1956年,其作品入选在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近期美国素描展》。为了处理日渐增多的设计业务,安迪·沃霍公司在1957年成立。大约在1958年,沃霍在莱克辛顿大道和八十七街处买下一座四层的房子。这样,在不到十年间,沃霍便已经成功地在纽约站稳脚跟。他有稳定的工作,很不错的收入,宽敞的住房,交游甚广,且小有名气。
不过,沃霍并不满足,现在他需要的是进入所谓严肃的高雅艺术领域。在当时的纽约,以莫里斯·路易斯和肯尼斯·诺兰德为首的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已经崛起,而约翰斯和劳申伯格等早期波普艺术家也已红极一时。特别是后者的突然走红和财源滚滚令沃霍羡慕不已且按捺不住,就象他对朋友说的:“这我也行。”可是,沃霍进入“严肃”艺术家圈子的过程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最初,他想由卡通式绘画创作入手,但很快就发现,利琴斯坦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更重要的是,纯艺术界似乎不太愿意接受他。例如,虽然利琴斯坦的作品已经得到普遍承认,但沃霍创作的类似卡通绘画却遭到所有纽约艺术经纪人的拒绝。又如,尽管约翰斯和劳申伯格是沃霍倾幕的对象,而且他们与沃霍的创作道路和风格也有相似之处,但沃霍与两人结识和相交的努力却未能得到即时回应。双方共同的朋友安东尼奥对沃霍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你太时髦,这令他们感到不舒服。而且,你是一位商业艺术家,这也令他们不舒服。虽然他们也曾从事过这种创作……,但他们是为了生存,因此甚至不在那类作品上署名,而你却大张旗鼓地得奖。”
的确,从一开始,在沃霍身上就有一些同以往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截然不同的东西。例如,
梵高蓬头垢面,甚至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沃霍却戴银色发套,还为自己的鼻子做了整容手术;高庚可以离开巴黎去大溪地去寻找创作的源泉,沃霍一旦离开曼哈顿商业区就无法进行创作,甚至无法生活;较沃霍稍早一些的“最后一位”现代主义艺术家波洛克仍然离群索居,整日满面愁容,沉默寡言,但沃霍出入于一切社交场合,性情随和,讨人喜欢。据其朋友卡利的回忆,沃霍一周常常出席五六次聚会,有时一个晚上就要赶两三个活动。他喜欢有钱也喜欢花钱,善于敛财也善于理财。因此,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现代艺术家所呈现的那种作为一个外在于不欣赏其才能的社会中的落魄、孤独、愤怒的艺术家形象已经不再适用于沃霍。从始至终,沃霍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和性,置身于“后期资本主义文化”或“消费社会”中,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并且热切渴望着得到这一文化和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对于他的朋友利桑比的问题,“你是否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沃霍答道:“不,我更愿意作一个名人。” 在这方面,他的确成功了。于是,便有了利桑比那多次为人引用的名言:沃霍以善于知名而知名。
在1960年代初,沃霍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艺术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必然兴起。他也意识到了一夕成名的机会就在眼前,其需要的只是创作的主题,不同一般的主题,以及推出其作品的方式,不同一般的方式。1961年,沃霍在洛杉矶首次展出了他的坎贝尔汤罐头系列,三十二幅同样的罐头“肖像”。当时的反应并不特别强烈,何况那是在加州,沃霍需要的是在纽约一举成名。以下为广为流传的沃霍首次纽约展览的产生经过:
沃霍同纽约一家画廊主人谈举办个展的事。沃霍说:“我必须要搞点什么名堂出来。卡通画太晚了。我必须要搞出点真正有冲击力的东西,那将与利琴斯坦和罗森奎斯特的完全不同,完全是我个人的,看上去不能与他们的有任何相似。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能给我出个主意吗?”画廊主人掏出她的钱夹,拿出一张两元钞票说道:“安迪,如果你给我画这个,我就给你安排一次展览。”
沃霍立即接受了这个主意,回去便画出了《八十张两元钞票》。此幅作品于1962年在纽约展出,即时引起一片轰动。沃霍不无得意地说道:“将来,任何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钟。”同年十月,他的作品被收入在纽约西德尼·詹尼斯画廊举办的重要展览《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者》。我们在一开始列出的大部分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大都参加了此次展览,沃霍终于成功地进入了纽约的“高雅”艺术界。
随后几年,他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推出《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二十五个彩色玛丽莲》、《玛丽莲·梦露的嘴唇》、《红色艾维斯》、《三个艾维斯》、《桔黄色的灾难》、《十六个贾桂琳·肯尼迪》等作品,引起一次又一次轰动。特别是他的玛丽莲·梦露、艾维斯·布莱斯利、伊丽莎白·泰勒等明星系列作品尤具象征意义,它们成为沃霍童年梦想的移情写照。1964年,沃霍在巴黎举办了首次欧洲个展,展出其作品《花》的画廊就在当年陈列莫奈《睡莲》的画廊斜对面。随后是多伦多、科隆、斯的哥尔摩、柏林、伦敦、米兰等地的展览,沃霍一跃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
与此同时,他变得更为忙碌,除了绘画创作,电影成为其主要创作媒介之一。另外,除了接受各种媒体的访谈,美国东西两岸的大学纷纷邀请他去讲课,而他讲的是:“波普的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 社交当然还是其主要活动,不过,在1960、1970年代,他的社交圈子的确不同以往。首先,他的工作室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交中心,或更正确的说,一个梦幻世界。大学生,青年画家、演员、模特、滚石乐歌星、地下电影制片人、艺术经纪人、杂志编辑等等都聚集在那里,其中不乏吸毒者、同性恋者和各种变态者。可能同具有同性恋倾向的沃霍过于惹人注目有关,在沃霍所制作的影片中扮演过角色的狂热女权主义者索兰纳丝曾向他连开数枪,险些要了他的命。大难不死的沃霍并未因此有所沉寂,反而因之在亚文化群体中名声大振。当时文化艺术界的主将也纷纷到访,画家约翰斯等先后参观了沃霍的工作室,制片人波斯基于1965年在那里举行聚会时,客人中有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和诗人阿伦·金斯堡。与此同时,他开始被真正的上流社会所接纳。他结识了《时尚》杂志的主编戴安娜·韦莉兰,成为时装设计师哈尔顿家中沙龙的常客,那里的客人有影星伊丽莎白·泰勒、舞蹈演员和音乐剧明星丽莎·米妮丽。在白宫,他被介绍给亨利·基辛格。卡特当选总统后,沃霍获邀参加卡特在家乡举行的聚会。在他交往的名流中还有加拿大总理杜鲁多的夫人玛格利特、芭蕾舞王子鲁道夫·涅鲁耶夫和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等。这个时期,沃霍的主要作品是一系列的名人肖像,其中包括一批自画像。其实,沃霍本人可能已经成为美国所产生的最知名艺术家,他的面孔可以被成千上万从未进过画廊和美术馆的普通民众立即辨认出来。此时,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对父亲说过的一句话,“爸爸,我将来会变得非常有名。”
马戈特·洛夫乔伊说:“对于大众来说,沃霍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创造了一种新现象——作为明星的艺术家。” 诗人约翰·尧则指出,沃霍与其他艺术家(如安德鲁·怀斯)的区别是,后者声名昭著但很难说是声名狼藉,沃霍则可称既声名昭著又声名狼藉。 但不管你用声名昭著也好,还是声名狼藉也好,沃霍的确成为了一位文化英雄,一位超级明星。就此而言,在1950、1960年代的美国画家中,我们可能找不到可与沃霍相提并论的人物。也许,在诗人金斯堡和小说家卡波特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沃霍的影子。
沃霍的成功与影响力,或更准确的说,沃霍现象,随即也成为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探讨的主题。即使在今天,沃霍的名字仍然不断地出现在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论说中。而早在1968年,已经功成名就的沃霍就曾说道:“如果你想知道有关沃霍的一切,只要去看我的绘画、电影和我的外表就可以了。而我就在这里,在表面后面什么也没有。” 同沃霍的整个生活、创作和思想一样,这段话难免有哗众取宠的成分在内。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沃霍的外表后面并非一无所有。同样,在沃霍作品的表面后面也肯定绝非一无所有。不过,它却的确道出了他本人的创作和整个波普艺术的形式特征与表达方式的一个基本方面——摒弃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感及一切相关观念。因此,这段为人们反复引用的名言仍然是我们理解安迪·沃霍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沃霍的创作题材,它是沃霍艺术的直接外在表达。大致而言,其创作题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消费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坎贝尔汤罐头绘画系列、可口可乐绘画系列、布里洛肥皂和汉兹蕃茄酱装置系列等。这类题材所表现的大多是最为平淡无奇,但却可以为所有美国人一眼辨认出来的日常消费品。以坎贝尔汤罐头汤为例,沃霍本人即是吃这种到处可见的廉价食品长大的。同美国平民大众一样,他可能在这红色商标的罐头食品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在选择这一题材时,沃霍显然想避免传统艺术对于作品所传达信息或内在意义的依赖。沃霍自己曾谈道:当时他“在寻找某种能够显示空洞无物的本质的东西,而坎贝尔汤罐头就是这样的东西。” 可是,如后面将谈到的,正是种“空洞无物”使沃霍的整个创作具有了某种“形而上学”内容。
沃霍的第二类主要题材是名人肖象系列。他们包括电影明星、流行音乐歌星、政治家、文学家、及沃霍本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玛丽莲·梦露、艾维斯·布莱斯利、伊丽莎白·泰勒等明星系列。不同于以往的肖像画,沃霍的大部分名人肖像都不是根据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和认识创作的,而是依据电影剧照、报刊照片或招贴画等复制而成。例如,沃霍所有的玛丽莲·梦露肖像皆基于梦露在影片《尼亚加拉》中的著名剧照而创作。这幅出自吉尼·康曼之手的摄影作品本身展现的就是一个性感电影明星,而非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事实上,沃霍本人是知道这一点的。他在见到梦露后曾对朋友谈道,“她的银幕形象与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她是那样腆静。” 这清楚表明,沃霍是有意识地选择已被大众传播媒介定型,因而已为公众接受了的偶像形象作为其肖像作品创作的基础。
除了日常消费品和名人形象,沃霍还创作了一系列与社会暴力行为与事件相关的作品,即《灾难》和《死亡》系列。其中有表现社会动乱的场面,汽车相撞和飞机失事事件,有执行死刑的电椅,自杀用的绳子等。它们大都直接来自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最有名的例子有《一百二十九人丧生(飞机失事)》和《红色种族骚乱》等。不过,如杰米·詹姆斯正确指出的:“虽然这些绘画明显反映了美国一个动荡时期的现实,但如果认为《灾难》系列绘画的创作出自于试图评说社会现实本身的动机则是一个错误。” 的确,在这类作品中并不存在任何“悲剧”因素或“抗争”意识。它们也令人震惊,但那只是来自于这类题材以前从未在艺术中得到如此明确的表现而已。对于沃霍来说,他选择这些题材的主要动机可能是着眼于其“传媒性质”,既它们易于产生轰动效应。“热门的”题材和“冷漠的”色彩显然是其关注的重点。
这样,沃霍的创作题材已经清楚显示了其艺术的主要内容,既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产物。它们正相对应的是战后美国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名人崇拜。通过这类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沃霍试图消除所谓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先锋艺术与媚俗艺术之间的界限,或者用布赫的话来说,“博物馆与百货商场”之间的界限,从而使艺术成为某种可以为所有人立即理解的东西。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沃霍本人曾明确表示:“我并不改变传媒,我也不在我的艺术和传媒之间做出区分。我只是为我的作品利用传媒而重复传媒。我相信传媒就是一种艺术。” 事实上,沃霍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内容同大部分波普艺术家并无区别。概括而言,方便食品、品牌产品、广告招贴、电影海报、城市街道、高速公路、超级市场、电视、电影、卡通连环画等构成了所有波普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不过,较之其他波普艺术家的作品来说,沃霍的作品却产生了更为轰动的效应和更为深远的影响。这里的原因是,以独特的形式和创新的技法,它们更为清楚地展现了波普艺术的内在美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容。
关于沃霍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后面再谈,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作品的形式和技法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就此而言,沃霍作品最引人注目之处即是其非艺术性,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排除了作品中一切传统美学的、艺术构成的和自我表现的形式因素。虽然,非艺术或反艺术是整个波普运动的一个共同特点,但在这方面,没有谁能较沃霍更为断然和彻底地割断了与以往艺术的联系。这就是何以当利琴斯坦已为纯艺术界接受以后,沃霍创作的类似卡通绘画却曾遭到所有纽约艺术经纪人拒绝的原因。卡特·拉特克利夫显然看到了这里的原因,他指出:“利琴斯坦笔下的波普形象是以极为典雅的方式绘制的,而且,在俗丽的内容下面,它们展露了西方绘画传统在形式技法方面高度成熟的变异。因此,……他与现代主义大师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实,在劳申伯格和约翰斯等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沃霍的作品显然不同,它们不仅在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绘画的主题,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抹除了传统绘画的一切痕迹。的确,也有一些批评家试图找出沃霍与以往艺术家的联系。例如,瑞纳·克罗尼就认为沃霍曾受到马蒂斯的影响,但正如利桑比正确指出的,“对于沃霍来说,马蒂斯的令人着迷之处在于,他可以将一张纸随便撕一撕,然后再粘到另一张纸上,结果就有了一件被认为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作品。”
事实上,在沃霍的绘画中总是有一种令人感到不安和烦扰的东西,那就是它们似乎不是绘画,但你又说不出它们何以不是绘画。传统西方绘画的基本形式因素在沃霍绘画中几乎全部失去了意义。其素描的线条还算流畅有力,可在象《三十二个坎贝尔汤罐头》这样的作品中,线条已经失去了任何表现力。在《玛丽莲·梦露》等作品中,色彩仍然是一个主要因素,但除了色块对比的强烈以外,我们已经找不到色彩的微妙变化与颤动。在《花》等作品中,笔触全然消失,质感也就荡然无存。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主义画家种种形式创新之后跃动着的狂暴激情和隐含着的执拗理性质询似乎全部消失不见了。简言之,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面化或无深度感构成了沃霍作品的基本形式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书中,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在凡高的《一双农民鞋》和沃霍的《宝石粉时装鞋》之间做了一个对比,以说明了沃霍作品中的这种平面性的意义。詹姆逊认为,凡高和沃霍创作的鞋子正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前者显示了“以农业灾难、乡村赤贫为特征的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以使人精疲力竭的耕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人类生活世界,一个还原为其最为残酷、危险、原始和边缘化状态的世界。”后者则来自于“舞厅或舞会,上流社会时装或性感时装杂志,”其显示的是一个珠光宝气的商品化世界。更重要的是,凡高用油彩将那“单调乏味的农民客体世界有意和狂暴地转化为纯粹色彩的最为光彩夺目的呈现,它被视作一种乌托邦的姿态,一种补偿行为,其最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感官乌托邦领域,”并因而向观者诉说着其背后广阔的生活世界,吁求着对其自身的阐释学解说(如海德格尔的著名诗意读解 )。沃霍那由照片复制而成的时装鞋则带着负片似的的暗淡色调毫无生气地陈列在画面中,就象它们摆放在橱窗中时一样。它们“再不能以凡高笔下鞋子的任何直接性向我们讲话……实际上,其根本就不对我们讲话。就内容而言,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远为明确的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二者意义上的恋物崇拜。”最终,这种形式的平面化或无深度感造成了感染力的消褪。
詹姆逊已经看到,这种感染力的消褪或物的商品化在沃霍的人物主题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清楚。在这类作品中,“玛丽莲·梦露等明星被商品化和转化为自身的影像。” 就表现形式而言,沃霍的肖像作品只取面部特写,而且通常远远大于实际生活中的尺寸。但是,他从不对表现对象做细致刻画,只是突现其认为重要的特征。就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来说,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眼睛、性感的嘴唇和金色的头发。显然,它们正是传媒所加以夸大和渲染并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性感特征。在沃霍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中,有一幅《金色玛丽莲》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在这幅作品中,一小幅梦露肖像被置于一个阔大的画面中央,形象本身已经含糊不清,却仍然能够被一眼辨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画像周围的背景全部用最为单一的金色涂满,从而使整个画面失去了任何表现意味和深度感。如果将其同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早几年创作的《玛丽莲·梦露》作一比较,这一点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在德库宁的作品中,尽管梦露形象的美已不再是表现的重点,但画家却以独特的手法凸显了其丰腴的体态。斯德拉·斯蒂齐说,“德库宁将这位好莱坞‘招贴女郎’视作史前生殖女神的对应形象。二者都有着性感和丰满的躯体,也都象征着她们各自代表的社会的性感观念。” 不过,在德库宁作品的浓艳色彩和有力笔触后面,仍然隐含着画家本人的情感和认识。这使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梦露吗?画家为什么要将她表现成这个样子?但《金色玛丽莲》则不同,其处理手法清楚表明,画家无意于表现任何心理学的或传记性的“深度”或“洞察”概念,并明确地拒绝老生常谈的“个性”或“性格”概念。相反,沃霍精心地剥除了表现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将其转化为单纯可见的“物”——影像的再现。用罗兰·巴尔特的话来说就是:“它们将明星(玛丽莲、丽兹)冻结在其作为明星的形象中,再没有灵魂,不过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形象的状态,因为明星的存在状态就是一个偶像。” 面对这样的形象,我们再不感到需要询问自己有关美或丑,现实或非现实,超验或具体一类的问题。在《金色玛丽莲》中,那金色的背景立即使我们想起中世纪的圣像。的确,如同中世纪人面对圣像时已经停止一切疑问,根本不会怀疑上帝的无形存在一样,《金色玛丽莲》使现代人不假思索地膜拜在这位性感女神的影像面前。
④ 《美国丽人》人物肖像画
重看了《美国丽人》这部电影,对其中的人物做了一个肖像刻画。
卡罗琳:
小时候很穷,立志实现美国梦(大房子、车子、精致的花园、上流社会的派对)。
对于事业:
相信成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努力学习和实践成功学,经常运用心理暗示,在失落、痛苦的时候不允许自己悲伤,扇自己巴掌、反复说“我拒绝当一个弱者!”
她这样持续地压抑情绪,迟早要得乳腺癌。婚外情被识破以后的大叫是唯一一次情绪的宣泄。
对销售冠军所说的话,无条件地吸收:“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时时刻刻看起来很成功。”
选择性地忽略对方完美外表之下的问题:累积的压力、不幸福的婚姻。
慕强、欺弱,对高收入职业的同性恋邻居很友好,跟他们分享自己种花的心得;对之前喂养流浪猫的邻居,就很粗暴,把别人院子里的树都砍掉了。
对于家庭:
对比她的精致,老公和孩子都显得很“拿不出手”。
言语夹枪带棒,说女儿:“你是要故意扮丑吗?”“你刚才一点都没有失误呢!”对丈夫,出门不断催促,不停暗示他有多无能、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并且认为,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她有资本粗鲁地对待丈夫和女儿,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员工一样教训和管理。
对于感情:
曾经单纯地爱过,但是丈夫给不了她想要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两个人渐行渐远。
她的出轨,是为填补情感空虚,和享受成功人士带给她的上流生活的刺激,连减压方式都是去打靶,如此高级。
对生活:
对生活品质很有要求,要符合“上流社会”的标准。
房子要大的、吃饭要听轻音乐、沙发要进口的,但是毫无情感,女儿和丈夫都对她做作的品味翻白眼。
内心很需要被认可,丈夫气愤地殴打沙发的时候,说:“神郑颤这只是一个沙发而已!”她很委屈,说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沙发,这是一个进口的、意大利皮质的、价值4000美元的沙发。
其实,她想要说的是:“这是我努力往上爬、挣到钱,好不容易才买到的梦想中的沙发,它意味着我再也不会受穷了,它是我的安全感。”
她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她也不是完全豁出去搞事业的狠人,她很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如果她对家人,能像对客户那样上心,她会幸福很多很多,工作的能量也会高很多。
她很需要这样一堂课:如何说话,让人舒服。
莱斯特:
工作没有上进心,生活没有激情,对人生和家庭,都毫无规划,是一个大孩子。
因为安琪拉,重燃了对生活的热情,健身、辞职、交朋友、买梦想中的车,反抗妻子的语言羞辱。
最后他发现,自己对安琪拉的爱,是大人对孩子的爱,他真正想要的,是对生活的激情。
他主动尝试修复家庭关系,想要变回快乐的人,想要和珍妮重新变成好伙伴,想要唤醒那个会开怀大笑的妻子。
戏剧性的是,就在他找到了一丝希望的时候,却被杀死了,死的时候嘴角还挂着笑。
他的改变速度是很让人佩服的,毕竟能坦诚地说“I want to look good naked.”并且干就干、在几个月内从肚腩大叔练出八块腹肌的中年人,很稀少。
不过,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处在荷尔蒙驱动的阶段,有了钱就去买dream car、抽大麻,只想出口气,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如果他没有死,会发现这些东西也不能给他真正的满足,他需要搞清楚“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安琪拉:
一个漂亮性感的女孩子,很会利用自己的漂亮和性感。
她很想做一个早熟的人,以此显得比同龄人强大。
她谎称自己有很多男朋友、性经验丰富,觉得别人说她是荡妇是因为妒忌她的美貌。游败
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是个单纯的小女孩,没有安全感,只有珍妮一个朋友,当珍妮要跟男友私奔的时候,她非常慌张,极力阻止。她很害怕珍妮这个唯一的朋友离开自己。
没有城府又相信自己的美丽能大开方便之门的女孩子,可能会吃很多亏,尤其是她想投身的模特圈。
珍妮:
幸完美家庭里的孤儿。
家庭条件很好,家庭也完,父母工作体面,是外人眼中的“正常、幸福”的家庭,因此,没有人理解她活得像个孤儿一样,更没有理解她对父亲的恨。
家庭的不幸福,不是一定表现为丛肆争吵、贫穷,而是疏离、冷漠,就像餐桌上三个人之间遥远的距离、死气沉沉的音乐,这同样在滋生怨恨。
里奇: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最有希望能获得幸福。
我很欣赏他的一点是:不试图改变任何人,也不试图改变任何规则,摸索出了一套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策略。
对父亲:
斗智斗勇,对方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能看到强者身上的弱点。
必要的时候,撒谎张口就来,从容流畅。
他遗传了他父亲作为军人的克制和纪律,但是又比他父亲情商高。
在看到父亲评判同性恋邻居的时候,他说:“请原谅我粗鄙的语言。”然后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同性恋,既表现出“我是一个上进好青年,我不轻易说脏话”,又表明了对父亲的忠诚“我无比憎恶同性恋”,立场坚定,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情商很高。
父亲听了这话,不禁有点诧异地看着他,其实他知道儿子说话的策略,但是又挑不出什么毛病。
对母亲:
留恋、心疼,但是不会试图去拯救。
他知道人得先拯救自己,所以,当逃家机会到来,他很坚决地与母亲道别,希望她照顾好自己、照顾好父亲,他要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了。
对爱情:
既然已经是一个异类,他不勉强自己去融入主流了,所以,他很敏锐地发现了珍妮,一个跟他一样没有安全感的孤独的人。
他的追求方式,就是明确告诉对方“我一直在注意你”。
他明目张胆地拿着摄像机对着珍妮,在她家楼下写下她的名字,没有青少年的青涩,很知道珍妮要什么,那就是关注和理解。
他会帮珍妮说出她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比如怼安琪拉:“你不是珍妮的朋友,你跟她做朋友只是为了显得自己有优越感。”“你很丑、很无聊,你自己心里很清楚。”
珍妮在抱怨父亲是个失败者的时候,说:“我希望有人能结束他的悲哀。”他说:“你想让我杀了他吗?”
他如此理性,不可能去做这种给自己招来大麻烦的事情。他这样说,是在表示:“我理解你的痛苦,并且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珍妮问:“你会吗?”他说:“我有办法。”
其实珍妮需要的,只是有人可以理解她,哪怕是这样极端的想法。当得到了男友的理解,她反而说“我不是认真的。”
对金钱:
他很有生意头脑,dealer的买卖做得很好,利用服务生的兼职工作,观察和吸引潜在的客户,并且用打折的方式,让客户帮他各种各样的忙,很懂得双赢策略。
他一直都有逃家的打算,并且为此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当父亲把他赶出家门的时候,他拿上钱就立刻走人,目的地非常明确,去纽约,并且联络好了朋友接应他。
他问珍妮愿不愿意跟他走的时候,语气非常清晰坚定,这一天,他已经提前策划了很久。
他的人生原则是:如果反抗无效,就去熟悉规则,尽量躲避惩罚,同时猥琐发育,积累脱离这个体系的资本,是一个心智特别早熟的人。
dealer这个事情,是一个危险的坑,很可能招致祸患。
如果他能清醒地看到,这件事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正常生活的一个暂时的手段,以他的才华、智力和情商,成就自己的事业应该不是问题。
从他高压的原生家庭来看,他能活得如此清醒相当难得。希望他的未来光明、美好。
⑤ 奇幻电影有7个人物印象最深一个伯爵长得很帅但他都几百岁了他的秘密是他的肖像画画中是他真实的年龄
这部电影是《天降奇兵》又叫《绅士大联盟》。里面的七个人都是传奇人物。
(这个就是你说的那个人)道林·格雷——可以永生的美少年,出自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肖像》。
灵魂角色:艾伦·考特曼——大冒险家,出自探险小说《所罗门王宝藏》。经验丰富涉世颇深,探险经历丰富,枪法极准,贵族作派。
核心队员:汤姆·索亚——侦探,擅长连环枪法,出自马克·吐温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
尼莫——航海家,船长,拥有“鹦鹉号”,出自凡尔纳科幻经典《海底两万里》,
海德——精神分裂的科学疯子,博士,研制出了变身药水,出自史蒂文生的《化身博士》。
米娜·哈克——吸血鬼,嗜血喜阴,出自布莱姆·斯托克的《吸血鬼德古拉》。
斯奇纳——隐身人,出自H.G.威尔斯的《隐身人》。
主要对手:幽灵——战争狂人,老奸巨猾,办事缜密,将所有计谋都铺垫得近乎完美。
⑥ 求一部美国电影名字、cctv6介绍过的、关于一幅画长生不老的、
道林·格雷 Dorian Gray
又名道林·格雷的画像
穷小子道林格雷从乡下来到伦敦,结实了社交场上的著名画家巴兹尔和绅士亨利,两人见他长相俊美,所以引荐他进入社交名流圈。巴兹尔专门以他为人体模特,画了一幅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半身肖像画,立刻引起社交圈的惊艳和赞叹。从此,格雷进入了名利场,每日过着五光十色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小剧场演员塞西莉亚,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听说格雷要结婚,巴兹尔等人便开始诱导他,不要相信婚姻,应该好好享受风月。于是,格雷跟爱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后来人们在河中发现了她怀孕的尸体,这让他非常震惊和懊恼,但是无力挽回。格雷彻底堕落,不断用女人、酒精甚至毒品麻醉自己。一个灵魂从此走上了邪恶的道路……
⑦ 有一部国外电影 其中主角是老人是个鉴定油画的,他有很多肖像画,最后被偷了,求电影名字
电影《最佳出价》
⑧ 宛如油画般的影片|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
导演:Céline Sciamma
摄影 :Claire Mathon
艺术指导:Thomas Grézaud
服装设计:Dorothée Guiraud
剪辑:Julien Lacheray
今天黑焰我带来一部唯美的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一看这电影的名称,就知道跟画儿有关,还是肖像画。
电影中出现了三张肖像画,你能看出情绪的变化么?因为电影的设定是一位才华洋溢的年轻女画家玛莉安,所以有人就觉得这几张画作并不惊艳,也对不上人物设定的女画家。(估计美术在找代画时没有用到一个足够撑起这个设定水平的枪手)有位画家老师说里面的画烂,当然他是从专业油画的角度来点评的这几幅画。我也是美术专业的,看画儿这就是专业眼光的问题了,当然以下部分只是个人的看法与评价。第一幅画很死板,不生动,乏而无味,作为设定是才华横溢的的女画家的画作来说,确实不尽人意。第二幅,生动了些许,形象也更逼真一些,但与上一张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差距。第三张,那幅名为《燃烧女子的肖像》这张画还是不错的,它将那种氛围与意境表现了出来,这张画也是三幅画里面没有得到专业艺术家的差评的一张。
不过我们是看电影,更着重的还是影片本身,影片的整体色调很是唯美复古,专业的服装、化妆、道具和美术都很还原十八世纪的背景设定,每一帧的画面,宛若一张张油画般,人物也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从电影美术这块来说,《燃烧女子的肖像》是很值得一看的,不妨细细品品。
下面分享一下电影中的截图:
看到你在看啦!
黑焰 超级多的影视概念设计原画插画绘画教程
⑨ 感动中国人物陈贝尔肖像画怎么画
用照片做对照去画。
首先可以从面部侧视的基本特征开始画,其次增加脸部特征,擦除脸部线条,画出曲线,加粗糙头发,然后画头部细节,添加耳朵,眼睛和嘴唇,再在眼睛的周围画睫毛,并加上眉毛,最后深入刻画并适当的做出调整即可。
陈贝儿,1979年6月14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西蒙菲莎大学,中国香港女主持人,bma的副总裁,2003年,加入香港有线娱乐新闻台担任主播,2004年,在戛纳电影节采访木村拓哉引起不小关注,2009年,返顷离开有线电视台转投博美娱乐集团担任体育市场部副总裁,2013年又转投香港无线电视成为经理人合行世仿约艺人,2017年主持TVB真人秀节目《嫁到这世界边端》,2021年陈贝儿和团队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跨越14个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档纤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