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部讽刺卡扎菲的电影叫什么
2012年美国电影《独.裁者》
⑵ 追击英雄是电影吗
当然,以我的资历来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过了。我曾经考虑过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被朋友们冠以愚昧的称号。后来,我又想过一些小的问埋尺题,只是当我在界定何种事情是我们该想的,以及何种事情我们去想去说去做的时候是否会受到打击的时候,我陷入了一种惶恐的阶段。也即我也会认为我只是一个愚昧的码字者。
英雄,英雄主义?这应该可以说成是两个概念。你是否想过让自己成为一个英雄?如何才能成敬高为一个英雄,也即如何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英雄呢?相信很多人看过美剧hero,我并不明白定义英雄这个名字是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因为看的过程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有异能的人,无聊的去完成自我定制的使命,说其是hero还不如说是异能者的使命。Hero在中国是很流行的,包括我也曾执着与等待他的更新。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当成是对英雄的追逐吗?或者说,中国其实有很多人在追逐英雄。而这里的英雄,或是现实存在的,又或是电影画面里的。只要在意识里存在过,那么就一定会有人追逐。那么,这种追逐是好的还是坏的呢?又或者说,在追逐的形式中,我们是否该反思什么?
上面我用拙劣的文字简单的说明了对英雄的追逐。而在中国,还有一种追逐,便是对英雄主义的追逐。这两者之间其实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可是在中国,很多时候,却成了一锅饭一样,只要是好的,就应该吃,而且还要大家一起来吃。
这或许是一个长期发展下来的国民基本素质,也可以说,是部分文人长期乐道的一种情怀。就像战争,战争主义在中国,永远是“被希望胜利者”会成为被追捧者。因此中国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战略家,只是这种战略家,其对战略的分析等等,永远走不出一个对英雄主义追逐的囹圄。我并不是要说,这种战略分析的错与对,但起码的一点,他们从舆论上对读者起到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说,这会加重他们对英雄的追逐,而忽略了英雄主义的实际意义,就如当初对卡扎菲的追逐一样。
还有一点我要说一下,我会写这篇拙劣的文字,主要是因为我看了鄢烈山先生的网络时代的公民素质。当然,对于这一点,我观点还是没变的,就是素质是存在偶然与必然的。
但是就当前追逐的英雄,及英雄主义这两者之间的混淆却一定程度的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了。刘俐俐事件后,很多人说他是英雄等等,这便是一种对英雄的'追逐,或亮液尺者追捧。但是在不久之后,我又看见某位先生写的,刘俐俐是代表,是思想的先驱等等,这些着实就让人不能理解了。我们很清楚,刘俐俐的行为是否值得认可,还是一个问题。但是紧接着就有人说,他是一个方向,就像坐船去美国的人都期待看见自由女神一样。这个问题就有点过分了。而我认为的就是,文人确立了一个英雄,然后制造一种主义。紧接着,就是受众。受众认识到刘俐俐,觉得他是一个英雄,但是受众随后又看到他的英雄主义,觉得应该也那样。那么这就是鄢烈山先生所言的搭便车了。搭便车不是不好,而是像火车的轨迹一样,我们一开始全部都从左边的轨道走,但是有一个人走向了右边,紧接着很多人跟着他,表面上这是一种意识的改变,可其最终的目的地还是一样,无实际意义可言。
那么,我们是该追逐英雄,还是追逐英雄主义呢?自然,都是需要追逐的,因为这两者都可以划分到信仰这一点。但是应该如何去追逐就是一个问题了。就像吃饭,中国人用筷子,而外国人用刀叉,有区别吗?有区别,区别在于,部分中国也用手叉后,他们就会认为,你们都应该用刀叉,但是美国用筷子的人就不会说,你们都应该筷子。这样才叫创新,这样才叫应该做的。也即,在中国,英雄主义是被文人既定的东西。而我们的追求其实就是在满足一些人的幻想而已。而其中所缺少的,还是那个传统的观点——独立。
当然,我想起一句老话,任何宗教组织都坚信他们的道理是对的。这便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推介。当然,如果说,这里面的所有人都是大公无私把自己置身度外的,那么或许还可以接受。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却会出现一种,由追求英雄主义到追求英雄的演变。
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吗?还是说,这两者之间的实际意义只不过是为了某些人的私有利益而衍伸的呢?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面对英雄以及英雄主义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待之并且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别人,那么这样就足以去分清这两个混淆了的概念了。毕竟搭便车的人也是有选择搭谁的便车的权利的。
⑶ 努米亚是不是卡扎菲
不是。努米亚是努米亚是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万里归途》中虚构的一个国家努比亚人民共和国,其国家领导人叫哈扎拉,卡扎菲是北非国家利比亚总统,努米亚不是卡扎菲,《万里归途》是由饶晓咐搏志执导,秦海燕、史册、雷志龙、步京委编剧,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张子贤、成泰燊主演的剧情片,于2022年9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衡核祥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与氏祥外交部新人成朗受命前往协助撤侨,任务顺利结束,却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正在白婳的带领下,前往边境撤离点的故事。
⑷ 万里归途背景里是卡扎菲照片嘛
是。通过电影万里归途页面得知,背景是卡扎菲照片誉渗。万里归途讲述雀孙了中顷虚链国外交官凭借优秀的外交才能与勇气,从紧张的战争地区撤回中国同胞的故事。
⑸ 卡扎菲是谁啊
卡扎菲 自从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迄今已经跨越了三十多个年头,尽管西方对他进行孤立、威胁、制裁,甚至进行暗杀和轰炸,直到最近,还不给他摘“恐怖主义支持者”的帽子,可卡扎菲这棵“常青树”却一直挺拔地生长在北非的大沙漠上…… 生活简朴不近酒色 卡扎菲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执政后在利比亚提出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的口号。利比亚原是酒的出口国,但卡扎菲颁布法令禁止酿酒和出售一切烈性饮料。 卡扎菲出身游牧民族,主张部族社会的自然公平,他反对奢侈豪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本人生活十分简单,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也不饮其他高级饮料,仅喜欢喝矿泉水和驼奶。他喜欢住帐篷而不喜欢住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坐高级轿车。他的妻子和儿女一直住在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在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1989年,他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首脑会议,就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革命成功后,他的父亲在首都贫民的窝棚里住了丛唯很长一段时间。卡扎菲说,等所有的人都有了适当的住房,他父亲才有像样的住所。 无论任何场合,卡扎菲总是身着同一颜色的服装,有时是白衣、白裤、白鞋、白头巾、白手套,外披一件镶着金边的白色斗篷;有时是黄色卡其布军服,戴同样颜色的头巾,在十几名保镖的护卫下出场。 据他的保镖们说,卡扎菲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是面包和驼奶。午餐多为烤牛肉或烧牛排,外加利比亚汤,有时也吃柏柏尔人爱吃的古斯古斯。 卡扎菲不喜欢自己的儿女在政界工作,或者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当他发现他们违反禁令时,便马上惩罚他们和每个帮助他们进入政界的人。1995年,一家阿拉伯杂志发表了与他儿子赛义夫·伊渗渗培斯拉姆的会谈纪要,事关成立一个反毒品协会。卡扎菲知道后十分生气,命令停止那家杂志在利比喊磨亚一年以上的发行。 风格独特脾气古怪 卡扎菲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行动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这是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加之上学时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因而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比如,1988年,他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政治犯。卡扎菲疯狂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他忧伤时,他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真主的声音。 卡扎菲善于演说,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时挥舞着双手,显示出勇气和力量。他喜欢用戏剧性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非议和讽刺,甚至说他是“言行无度、不合情理”的怪人。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握手时不至脏了自己的手。卡扎菲如此敌视与美国友好的国家的领导人,是因为就在一个多月之前,里根派遣飞机突然袭击了卡扎菲在巴卜阿齐齐耶中心军营的住宅,卡扎菲虽然幸免于难,可包括他的小儿子在内的33名利比亚人却被炸伤。 2000年7月,卡扎菲率领由二百多辆汽车组成的庞大政府代表团,白天驱车赶路,夜宿临时搭的帐篷,浩浩荡荡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多哥首都洛美,出席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他的这一行动又一次让世人瞠目。然而,卡扎菲率领如此庞大的队伍从北向南,穿越浩瀚的大沙漠,是有自己良苦用心的。一是他要通过此举宣传他建立“非洲联盟”的倡议;二是他要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他修建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高速公路的主张是可行的。 微服私访胆大过人 有关卡扎菲经常微服私访、亲自检查政府官员工作的故事颇多。1971年,他到一些政府机关突访,发现许多机关职员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聊天,这引起他的极大不满。为了使他们把主要精力都能集中到工作上,第二天就派军用卡车开进政府办公大楼,拉走了办公室里的大部分家具。 对雇用的外国专家、医生,卡扎菲也经常私下察访。一个夏天,卡扎菲身穿阿拉伯长袍,用头巾半掩着脸面,来到一家医院找医生。他说:“大夫,我父亲病重了,请快到我家看看吧!”那位外国医生漫不经心地说:“去吧,你这个傻瓜,我忙不过来,我不能去。”这时他又哀求道:“他都快死了,你去一趟吧!”医生又说:“给他吃两片阿司匹林就好了,别再打扰我了,我该下班了。”这时,卡扎菲揭去头巾,露出真相,把那位医生吓出一身冷汗。卡扎菲遂命令道:“你一定会为给一个快死的人开这种处方而后悔,你必须在今天晚上离开利比亚。”这位渎职的医生立即被驱逐出境。另外,他还经常突然闯进夜总会,下令把那些放浪形骸的舞女抓起来。他的措施果然奏效,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原来那些满街晃动的女人大腿统统被包裹在严实的长袍里。那些前来寻欢作乐的外国人也统统被赶走。 有一次,卡扎菲思考问题时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决定立即去埃及会见纳赛尔总统,并吩咐助手马上给他准备直升机。这一下可忙坏了那些助手,因为事先根本就没有安排这样一次访问。但卡扎菲的命令如山,别人不敢怠慢,马上打电话叫来了直升机。可是,负责卡扎菲安全的卫队正在沙漠里训练,助手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派卫队来。可卡扎菲却摆了摆手说:“不用叫了,来不及了,我要立即动身。”于是,卡扎菲孤身一人乘坐直升机去了开罗,而且连埃及方面也没有打招呼。直到飞机在开罗上空盘旋,纳赛尔才知道卡扎菲来了。 重用妇女热爱文学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这个大约有六百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曾高达一万多美元,成为非洲的首富。现在,在利比亚,居民都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和砖房,家家有汽车、电视和冰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全国实行免费医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利比亚革命成功后,尤其妇女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报道,卡扎菲非常信任妇女,他的卫队由清一色的女兵组成,她们都是百里挑一选拔的。全队十多名队员个个都很年轻,虽然不是国色天香,却也仪态端庄,既有女人迷人的魅力,又有军人的气质和威武。她们都是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有的还获得过硕士学位。卫队不断进行更换。每个成员都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射击技术精湛,行动机智灵敏,并富有献身精神。每当卡扎菲出行时,这些女兵便分乘军车护驾,一旦卡扎菲落座,就会有4名女兵站立在他的两边,个个杏眼圆睁,警惕地巡视每一个在场的人。在平时值勤时,这些姑娘们一律身穿绿色卡其布军装,肩挎冲锋枪,保持高度警惕性,随时准备应付紧急情况。尽管这些姑娘也爱美,但因职业的缘故,她们身上不带任何首饰,只在胸前别一枚卡扎菲的像章。 在卡扎菲的女保镖中,据说有两个人最受重用。一位名叫法韦齐拉娅,外号“间谍”。此人精明能干,曾任利比亚《民众国报》的总编辑;另一位名叫杜丽娅,外号“难对付”,她聪慧美丽,颇受卡扎菲的赏识。 别看卡扎菲平时风风火火,但他还是一个文人,著书立说颇多,既有政论性文章,也有短篇小说和散文。有一次,当有记者问卡扎菲西方人为什么对他充满敌视时,卡扎菲回答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在他们的头脑里,我的形象被扭曲了。例如,他们不知道我还是一个诗人,不知道我是一个小说家,不知道我是大学里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教授。”
⑹ 赛义夫卡扎菲死了吗拜托了各位 谢谢
卡扎菲和拉登都被北约和美国宣布死了,因为北约和美国需要他们死。 但 有人说这是北约和美国导演的两部电影,死的都是卡扎菲和拉斗隐登的替身或者为他们安排的替身。因为正如《让子弹飞》描述衡扮的那样空拦厅,他们被宣布死了,虽然死的是他们的替身,他们也不能站出来宣称他们自己没死。
⑺ 求海上钢琴师中男主角详细资料
姓名:Tim Roth 中译: "蒂姆·罗斯",或"提姆·罗斯"),
本名:Timothy Simon Smith
出生地:伦敦,英国
生日:1961年5月14日
身高:5英尺7英寸(约170cm)
头发颜色:黄色
眼睛颜色:绿色
父:Ernie(已故)记者
母: Anne 画家/教师
姐:Jill 记者
前女友: Lori Baker(?-1988) 英
妻子: Nikki Butler(1993.1-) 美 服装/珠宝设计师
子:Jack Earnest 1984 (与Lori Baker)
Timothy Hunter 1995.5.4(与Nikki Butler)
Micheal Cormac 1997.1.5(与Nikki Butler)
爱好:抽烟,喝酒,看书,shooting pool(一种类似台球的赌博活动,但Tim说他“只赌啤酒”)
现住地: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
他于1961年5月14日生于伦敦南郊Dulwich, 犹太血统, 本名Timothy Simon Smith. 二战之后他的父亲为支持大屠杀中的幸存者, 也为方便出入于敌视英美的国度, 将Smith改成犹太姓氏Roth。
他来自于一个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位记者, 英共党员, 晚年定居于利比亚沙漠, 以致于现在TR手里都有一张父亲与卡扎菲上校的合影; 他的母亲也是一个思想左倾的自由主义者, 风景画家, 为贴补家用兼做教师。 后来TR曾经很骄傲地说: 他的父母都很开明, 对他起的都是"促进作用"。
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可以说正好相反: 他遭到过性虐待, 父母的离婚更是向伤口上撒盐。 这些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进而彻底毁掉他的学业。 等到了小学结束, 他没能和Dulwich区其他孩子一起升入优等中学, 所有的卷子他一笔未动的交了回来。
他进了一所臭名昭码碰戚著的恶校, 在那迟陵里一呆六年。期间他迷上了朋克, 做过学校里反种族歧视社团的负责人, 也吸过毒。15岁的一次游行中, 因为同行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他被连带抓进监狱, 做了一夜牢。
16岁上, 他有了平生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经验: 学校排演音乐剧《Dracula》, 他是男主角。 那是一次可怕的经历, 因为极度的紧张, 他不但冷场还尿了裤子。
他开始选择职业了。家庭的影响和自身的经历让他一直对社会的变革有近乎狂热的兴趣。 11, 2岁的时候, 他曾立志要一名传教士, 但他很快就像父亲一样 believe in no God了。首次演出的经历虽然失败, 表演却深深吸引住了他。 他说"Acting is a political thing "---也许对他来说, 他所投身的事业首要不是自我宣泄和慰藉的手段, 而是他想要改造社会的途径。在大学里学了18个月的雕刻之后, 他做了"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退学去做了一名演员。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国演员,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 在酒吧自带的小剧场里, 他开始了职业生涯。 不排戏的时侯, 他就去做推销员以维持生活来源, 这样度过了最初的几年。
某天晚上他骑车回家的路上, 在给自行车打气的时他受到了注意: 那时他正为排演《奥塞罗》中的凯西奥剃成了光头, 有人走过来问他是否愿意扮演一个光头党。
这部电视电影是Alan Clarke 的Made in Britain。 TR以前一直很尊崇的Clarke的作品, 尤其是Scum, 他提到过Ray Winstone 是他做演员的动力之一。 而交谈之后Clarke对他很满意, 决定了他就是那个四处散播暴力和痛苦的男主角的合适人选。 Made in Britain描写的是撒切吵敬尔夫人执政初期伦敦底层社会的生活。 它冷静的写实风格以及Alan Clarke 提倡的integrity, 日后都深远地影响到了TR。 并且在这部影片结束以后, Clarke将他推荐给了Mike Leigh, 那时后者正准备筹拍MeanTime, 同样是伦敦底层家庭的电视电影: 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个true class actor。
他在MeanTime中的这个角色有一点点发育迟缓, 故事围绕着他和他的女朋友, 他的哥哥, 以及好友(Gary Oldman扮演)展开, 从现有的视频材料看, 也许是他最撼动人心的角色。 随后他出演了首部大银幕上的电影The Hit, 一个刚出道的菜鸟杀手。
到了85年, 一切都很顺利。 The Hit 让他拿到包括 BAFTA在内的一系列的"最有前途新人奖"; 那一年, 他和女友还有了一个儿子, 他目睹了那个小东西的降生, 给他取名Jack Earnest, 并将J.E.R及他的生日纹在了右臂上。
评论界提到当时的他, 把他与Daniel Day-Lewis, Gary Oldman放在一起, 所谓的Brit-Pack名单上的中坚。 但他们走了不同的路。 其他人接拍decent role, 频繁拿奖的同时, 他什么也没有。 他顽固地抗拒他认为全是shit的商业片, 坚持着走独立电影的路线。 不过经济衰退时期, 当时的英国电影工业也几乎陷入死路, 哪有那么多他想拍的东西。 何况在英国, 本来竞争就很激烈。 (他曾经形容为"it's like 'Fuck you! I want it!' ")
有整整四年的时间, 他没有合适的工作, 也没有朋友, 在赤贫线上生活。
88年, 那一年只有1月份有他的活干。 为了生计, 他去了一家超市做工, 负责把新进的货摆到货架上; 而另一份工作是在电话里向人搞推销, 他两个都干着。 他和Jack的母亲也在那一年分手。 痛苦的情绪开始弥漫, 他整天不是喝酒就是睡大觉。 随后, 对工作发疯般的渴望驱使着他去了荷兰, 法国, 捷克, 澳大利亚, 甚至非洲. . . 最后在阿姆斯特丹睡下水道的时候他被Peter Greenaway 发现并带回英国, 在《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中扮演Theif 的手下。
之后是第一部带给他以国际性声誉的电影, 与Robert Altman合作, 反映凡高晚年生活的: Vincent & Theo. 他对凡高相当熟悉, 因为凡高不仅是他的偶像, 更是父亲的偶像。 然而这个时候, 他父亲去世了。他的遗体火化之际, 身边只有一张儿子从凡高剧组寄来的照片, 以及一束向日葵。工党派人出席了父亲的葬礼, 但是TR并不在场, 他那时正在埃赛俄比亚。那一夜, 为了父亲, 可能也为了自己, 他向着英国的方向痛哭。
:" . . .But when I was in my twenties, I realized how wonderful he was . . . The male figure in my life . . .for good or for bad." 他的父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十年后在巴黎接受采访, 提到父亲他依旧热泪盈眶 : " I wanted to be there, but I was in the middle of hell . . . you don't want to know . . . my father never believed in God, so I felt I could cry for him over there in Ethiopia."
他的名字再度与Gary Oldman联系到了一起。 黑色喜剧《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赢得的是热烈的赞扬。但他在英国的前景依旧黯淡。他与保守党政府的矛盾也闹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 他公开指称撒切尔夫人为cunt . 这太过份了, 他被赶出了英国 。
□Tim最欣赏的电影有: 公民凯恩, 阿拉伯的劳伦斯, 四百下,愤怒的公牛, Repulsion, His Girl Friday, Mary Poppins, Ninotchka;
□Tim喜欢的老一辈影星包括 加里格兰特,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斯宾塞屈塞, 詹姆斯斯图尔特, 格里高利派克, 英格丽褒曼, 阿尔帕西诺,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贝蒂戴维斯;
□Tim在做演员之前,做过推销员, 邮递员, 酒保; 他说要是不做演员,他想从事辅导受过精神创伤或有心理问题的儿童的工作.
□他很不喜欢自己Tim这个名字,觉得它"太中产阶级";
□Tim听音乐的范围很广, 从马勒到涅磐乐队; 但他曾特别提到过喜欢的乐队有: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The Sex Pistols,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The Clash, Butthole Surfers等; 另外他新近成了Flaming Lips的fan.
□Tim不养宠物,但他的妻子曾养过一只脾气乖戾,爱睡垃圾箱的老猫,那只猫憎恶一切人类,Tim不以为忤,把它也当作自己的宠物;
□他喜欢把手指甲剪得很短;
□Tim曾经在16岁时从弹簧床上蹦下来,结果一不小心摔破了鼻子;
□Tim认为教育应该**,大麻可以合法化,他觉得英国的君主制“可笑”早该废除,他同情共产主义(一个采访过Tim的记者后来描述他是个死不悔改的左翼份子),反对死刑;
□Tim的车技一直不大高明,90年代初的一次车祸中他当时时速120公里,好在并无大碍;Tim更喜欢骑自行车;
□Tim上网的历史至少可以回溯至97年;在接受Empire的采访时Tim曾说他上网第一件事是看新闻,而且会花上几个小时;在拍摄The War Zone期间他一直用电邮和剧组联系讨论,另外他现在时常会去The War Zone留言板留言;
□Tim的二儿子Hunter的名字来源于Tim喜欢的作家兼记者Hunter S. Thompson;小儿子Cormac的名字源于Tim夫妇共同喜欢的作家Cormac McCarthy;
□Tim不怎么看杂志,很热心看书和报纸,其中纯虚构类的小说他兴趣不大;他曾经说过美国没有报纸,但他对《纽约时报》还保持了某种尊敬,他是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忠实读者,来美国发展多年后,还在订这份报纸;
□Tim曾经被考虑的的角色:Sid & Nancy里的Johnny Rotten,Schindler's List里的Amon Goeth,Pulp Fiction里的Vincent,Hannibal里的Hannibal;
□Tim觉得自己长得非常难看,但他说不会去整什么容,尤其当记者建议他改动鼻子的外观时,"他下意识地用手护住鼻子‘No,no,it's a family nose!'";
□Tim99年新买的房子价值190万,位于帕萨迪纳市的高档住宅区;建于1920年左右,是他们夫妇都很喜欢的设计风格;
□Tim喜欢看Eastenders(BBC自1985年起热播的一部肥皂剧)
□Tim极恶穿西装,他说那种感觉让他非常不舒服;99年时他曾自豪地宣称他只有两套西装;他最常见的服饰是牛仔裤和T恤;
□Tim钟情于低档次酒吧,时常在那里出没;
□Tim对纹身着迷,他曾说若自己不是演员,会把全身包括脸都纹满,而现在只好把所有纹身限制在右臂上;这些纹身多是用来纪念他生命中发生的大事;
他的第一个纹身来自南伦敦的一个血汗工厂,据他自己说,没有实际意义,当时只是想纹; 第二个是为纪念长子Jack的出生,后来又先后为他的妻子(Tim戏称这是他的结婚戒指),他们的两个孩子做过纹身;另外Tim还纹过"PERISH"字样的纹身;他也很喜欢body piercing;
-------------------------------------------
鬼水怪谈 (Dark Water) [2005]
最后的征兆 (The Last Sign) [2005]
别来敲门 (Don't Come Knocking) [2005]
银城竞选 (Silver City) [2004]
美丽家园 (The Beautiful Country) [2004]
叛徒与英雄 (To Kill a King) [2003]
不间断杀机 (Emmett's Mark) [2002]
三剑客 (The Musketeer) [2001]
纳粹制造 (Invincible) [2001]
决战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内神外鬼 (Lucky Numbers) [2000]
面包与玫瑰 (Bread and Roses) [2000]
欲望巴黎 (Vatel) [2000]
百万美元旅馆 (The Million Dollar Hotel) [2000]
海上钢琴师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1998]
暴徒 (Hoodlum) [1997]
浪子回头妙事多 (Gridlock'd) [1997]
兄弟情义 (No Way Home) [1996]
人人都说我爱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仿骨豪情 (Rob Roy) [1995]
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1994]
小奥德萨 (Little Odessa) [1994]
黑暗的心 (Heart of Darkness) [1994]
烈火青春 (Bodies, Rest & Motion) [1993]
落水狗 (Reservoir Dogs) [1992]
凡高与提奥 (Vincent & Theo) [1990]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 [1990]
情欲色香味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1989]
分离的世界 (A World Apart) [1988]
⑻ 红海行动扎卡是不是卡扎菲
不是。
《红海行动》电影的背景是真实事件,就是2015年我国组织实施的也门撤侨行动,但电影的主要情节均为虚构,这次撤侨行动中没有中国公民被绑架,我国军事人员也没有在也门境内执行武装行动。
类似的撤侨行动近年有不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先后组织实施了10余次人员撤离行动。也门撤侨行动是我国第一次动用海军军舰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注: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称在苏尔特已经俘获了卡扎菲。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惨遭虐待后,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
(8)讽刺卡扎菲电影叫什么扩展阅读:
《红海行动》剧情简介:
索马里海域外,中桥笑或国商船遭遇劫持,部分船员被海盗杀害,其他人沦为俘虏。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狙击手罗敏伍星在追击海盗时不幸被击中脊柱神经,欠缺的位置由顾顺替代。
返航途中,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政局动荡,恐怖组织连同叛军攻入首都,当地华侨面临危险。海军战舰接到上级命令改变航向,前往执行撤侨任务。蛟龙突击队八人,整装待发。
时间紧迫,在“撤侨遇袭可反击,相反则必须避免交火,以免引起外交冲突”的大原则下,海军战舰及蛟龙突击队在恶劣的环境下,停靠海港,成功转移等候在码头的中国侨民,并在激烈升辩的遭遇战之后,营救了被恐怖分子追击的中国领事馆人员。
然而事情尚未完结,就在掩护华侨撤离之际,蛟龙突击队收到中国人质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消息。众人深感责任重大,义无反顾地再度展开营救行动。
⑼ 17岁利比亚少年枪杀了卡扎菲,美国奖他170万,最后结局如何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文种的故事,越王勾践二十年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完成大业,范蠡和文种这两个谋臣功不可没,但范蠡深知不能留在勾践身边多时,不然就有杀身之祸,所以他给文种留下这句话就归隐山林了。
文种自认自己功劳大,勾践绝对不会这样对自己,就没有离开。没想到之后有小人对勾践进谗言称文种有二心,勾践全然忘了文种以前陪自己去吴国当奴隶的忠心,赐他属缕剑。属缕剑是当初吴王夫差逼贤臣伍子胥自杀的剑,文种一见这把剑自然知道勾践的意思,就用这把剑自刎。
不过,乌雷比没等到丰厚的赏金,5天后等来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卡扎菲死后利比亚变得更加混乱不堪,而且很多想起了卡扎菲生前做的好事,他利用石油资源使人民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和教育资源,有粮食和生活用品补贴,甚至还能买得起车和房,在非洲这片普遍贫瘠的土地上,600万人口的利比亚人是非洲第一个脱贫的国家。于是一些支持卡扎菲的人要报复性杀死乌雷比以及参与杀害卡扎菲的两个同伴。
“钱是万恶之源”,有的人为了钱什么都做得出,哪怕是把枪对准自己的同胞。卡扎菲死在自己人民手上,也是很讽刺的事,不知他有没有料想到自己会落得个这样的下
⑽ 1998年卡扎菲遇刺事件
1996年2月,利比亚一些反政府分子阴谋行刺卡扎菲,卡扎菲在这一事件中安然无恙,而他的一些保镖则在与刺客的交火中丧生圆兆。英国颇有影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12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据可靠的消息来源说,利比亚反对势力宴顷在行刺卡扎菲两个月前,就将行动计划通知了英国军情六处。这个因电影“007”而闻名于世的情报机构当即向英国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将刺杀行动的时间和地点详细地报告了英国政府,并专门拨出10万英镑的晌腔陆款项,购买了250多件武器和其它一些军用装备提供给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