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结合应影片谈谈特写镜头
电影《蓝》与特写镜头
Tom Gunning在他的一片文章中这样说,在传统的电影理论中,是特写镜头把电影从一种复制工具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Epstien也给予这种电影语言同样高的价值,称之为电影的灵魂。对于不同的电影理论者特写镜头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例如Balazs侧重于特写镜头的表达作用,他认为所有艺术的都是关于人的,特写是种揭示人最深处灵魂的一种电影手段。而Epstien更侧重于观众对于特写镜头的感知层面。对于他来说特写镜头是观众享受一部电影所带来的乐趣的另一种方式,而不是更为传统与简单的通过叙事或情节的引人入胜。他认为这是与一个特写镜头所持续的时间有关的。如果观众在影院被迫去看一个特写镜头很长时间,就会换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画面,例如更关注画面的细节等。特写镜头毫无疑问关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纯粹的视觉语言去进行表达,这也是对电影最本质的思考之一。在影片《蓝》中,故事和叙事变成了推动影片发展的辅助手段,而纯粹的视觉语言成为一个主要的方式。特写镜头几乎占据了这部影片。我将主要结合Balazs和Epstein的理论,以《蓝》为示例更详细的去分析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人物面部特写
对于人物面部的特写是几乎是最常见的特写镜头。尽管我们已对它习以为常,在无声电影时代和早期电影理论里,对人物面部的特写几乎是涉及最广泛的话题。这里我只对这种常规的特写做简单的介绍。Balazs认为面部特写是一种“无声的对白”,并且它是只有电影才具有的语言。他曾经写到,面部表情变化的节奏和速度展示了人物情绪的摆动,这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面部特写在表达层面上,是最主观的展现人物的方式,甚至比人物说话更为主观。对于Balazs特写镜头揭示了人类 “灵魂的最深处”。作为一种电影语言,它成为除了常规的运用表演来塑造人物的另一种人物塑造的方法。Epstein认为面部特写为观众营造一种激烈的情绪。这种激烈来源于面部特写把人物的脸扩大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影片里的人物和观众更接近和亲密。进而使观众觉得在身体上和情感上都更接近人物。面部特写在《蓝》占有很大比重。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丧失家庭的女主人公内在世界的关切。大量特写的运用,如上所述一方面更有效的展示了人物最主观的世界,一方面引导观众去和主人公建立更密切的情感联系,使观众在一部电影的进程中不是仿佛局外人去看另一个人的故事,而更像与主人公进行一场内心深处的交流。这些早期的讨论可以用来解释一部分这部影片运用大量人物面部特写的原因,然而《蓝》赋予了面部特写一些新的意义。首先,如果说现实主义传统中常用的长镜头在于强调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此影片中运用大量的特写则是去强调女主人公与外界联系的丧失,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疏远感。其次,影片的开场即是由一系列特写镜头构成的,没有任何镜头来确立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同样,影片中很少用远景而多用特写,从而让观众更聚焦于人物而忽略其他背景。《蓝》中还大量运用了很多超特写。例如女主人公在医院的几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对她眼球,嘴角,床上的羽毛的特写,几乎让观众在第一时间难以辨认画面中的物体。这些镜头也许并不必要被赋予任何实际的意义和用途,而是创造了影片和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过,《蓝》中的面部特写在一方面具有符号的性质,它表明了女主人公将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它帮助影片形成其风格。
对物体的特写
Balazs写到,“当电影特写镜头揭开我们对于那些隐藏的小东西不敏感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这些物体的 ‘脸’,但它始终还是去展现人的,让物体具有表现力的是投射在它们身上的人类的情感”。这仅仅概括了对物体的特写所具有的更常规的意义。然而,《蓝》不只是赋予对物体特写这些作用,还对这一类特写进行了更独特和创造性的发展。这些特写可以大致被归为四类:客观视角的特写,主观视角的特写,推动叙事的特写,以及营造影片风格的特写。
《蓝》中女主人公试图从从前的生活中走出,然而总是有一些细节唤起她对从前的回忆。几乎每一场这样的戏,导演都运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以她看到钢琴上丈夫未完成的作品一场为例。镜头开始于对主人公肩部以上的特写,她正在看乐谱,然后交替切换于她的特写和乐谱上音符的超特写。我们逐渐发觉她面部表情的微妙改变,微微皱眉。接着镜头突然切到她的手指,缓慢的移动三角钢琴的支架,然后钢琴盖轰然合住。每当女主人公无法控制情感的宣泄,镜头总是在她失控之前从她的脸部特写切到对一些物品的特写上。首先,影片在此运用了电影独有的镜头语言去发展情节,而不是简单通过叙事。这样镜头的运用给观众直观的感受,人物不愿意把自己的悲痛展示给别人看。可以想象很多电影依靠情节和表演去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如安排与主人公亲近的人以台词的方式念出,等。其次,影片没有继续对她脸部的特写,而变化为对一个更具有客观意义的物体的特写上,创造了观众与影片的思考距离从而使观众有机会去思考她行为的动机而不只是停留在对此行为的观察上,进而产生主动感受人物内心而不是被动而为的感觉。
《蓝》中还有一些更为主观视角的物品特写镜头。例如影片中主人公在同一个咖啡出现过三次,每次都有一组同样的镜头,即从她肩部以上的特写切到一个物体的特写上。第一次她听到门外传来的笛声,镜头从她的脸切到她面前的咖啡杯一角的特写,伴随着音乐,一道影子从杯子上划来又划去。根据导演自己的阐述,他认为女主人公此时完全封闭自己,只关注一些无足重轻的生活细节,而避免对生活中的事件太过敏感而带来的情绪化。她不关心邻居的私事也忽略爱她的人。这样的特写镜头让观众去看主人公当时在看的东西,从而主动去思考和感受主人公当时的情绪。
第三种物品特写是促进情节发展的特写。其中的一些具有传统叙事的因素,诸如对一些物品的特写是因为它在将要发生的故事中起关键作用。影片开始对汽车管道漏油的特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车祸。另外一些对物品的特写更为间接促进情节发展。比如,在Julie和Oliver一同完成她丈夫遗作的一场戏中,一个拍摄室内的固定机位逐渐变模糊,成为一个可以认为成对于‘什么都不是’的特写,从而给电影其它语言一个叙事的机会,比如音乐和单字的独白。
最后,对一些物品的特写也仅作用于帮助形成一种视觉风格。例如主人公去看母亲的一场戏中,出现了一个对于电视画面的特写,我们甚至难以辨认那是电视如果没有之前的镜头,也很难分析出这个镜头在无论叙事还是抒情上有直接作用,像一些同样的对人物面部特写一样,这更突出了影片的个人风格。
运动中的特写
Epstein写到,特写镜头应该做为一系列镜头中的一个被引入,它前后的镜头可以使它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他称特写为电影的楔石,在运动的镜头中特写能够达到最完善的表达。《蓝》中Julie坐在医院里被一道蓝光惊醒的一场戏中,一个长镜头开始于她肩上的特写,在突然响起的音乐中,她惊醒,镜头迅速拉远到一个她上半身的近景,然后又迅速推回到一个她头部的特写,音乐也同时结束。在这个镜头中,观众似乎和她一样,经历了惊醒后一瞬间的迷失。镜头结束时的特写比开始的面部特写与人物更加接近,一方面营造了更强的激烈感,另一方面使观众和人物建立了更强的联系。
特写镜头,作为第一个被创造的电影语言,甚至和默片时代创造的其它语言一起一度悲观的被认为葬送在有声电影的发明中。《蓝》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成功探索如何用纯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影片。这部1993年出品的电影让我们在电影发明近百年后仍然满怀希望的看到电影语言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② 电影特写镜头的作用
一、恰当地运用特写镜头,在渲染主题中起烘托作用
生动、鲜明、具有个性化的特写镜头是电视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每天都看电视,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画面摄入眼帘、映入脑海,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可是其中一些极具特色的某些特写镜头却会经久不忘。
二、准确运用特写镜头,在突出故事情节上起刻画作用
在电视专题片中,好的特写镜头能够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专题片《沧桑巨变三十年》中,张大叔一家喜迁新居,亲人、邻居欢聚一堂,孩子们燃炮抓糖,老人们品茶聊天亩轮。这时候,我们拍下了张大叔的特写镜头,从他的面部特写我们迅老信看到: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布满老茧的手在不停地擦拭着。
(2)为什么电影都是特写镜头扩展阅读:
特写镜头简称“特写”。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创作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
参考资料含亩:
特写镜头-网络
③ 电影中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区别
景别可具体划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六种 :
一、全景画面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全景画面中包含整个人物形貌,既不像远景那样由于细节过小而不能很好地进行观察,又不会像中近景画面那样不能展示人物全身的形态动作。在叙事、抒情和阐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功能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二、中景画面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盖部位,因为卡在关节部位是摄像构图中所忌讳的。比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
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中景画面为叙事性的景别。因此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较大。
三、近景画面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流也多用近景。
这种景别适应于电视屏幕小的特点,在电视摄像中用得较多,因此有人说电视是近景和特写的艺术。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以较深刻的印象。
四、特写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 特写镜头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
特写镜头提示信息,营造悬念,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五、大特写
大特写仅仅在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突出某一拍摄对象的局部。大特写镜头一个人的头部充满银幕的镜头就被成为特写镜头。
如果把摄影机推的更近,让演员的眼睛就充满银幕的镜头就成为大特写镜头。大特写的作用和特写镜头是相同的,只不过在艺术效果上更加强烈。在一些惊愫片中比较常见。
(3)为什么电影都是特写镜头扩展阅读:
电影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④ 为何恐怖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能引起惊骇震撼的视觉效果
电影的强悍之处就在于通过声音包括背景音乐、独白等,舞台展现包括演员的服装,造型设计等,这一系列的综合运用烘托整个故事情节,富有节奏感,让氛围变得紧张,使受众感受到紧张刺激,再加上特效的使用,让受众得以观看从未见过的事物,以此刺激受众感官,给人以震撼之感
⑤ 电影中什么叫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视距比近景稍远,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不仅能使观众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由于取景范围较宽,可以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因此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较大比例,大部分用于需识别背景或交代出动作路线的场合。中景的运用,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因此常用以叙述剧情。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视距比特写稍远。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显著地位,成为主要表现对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在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关系方面,近景有其独到的艺术功能。近景有时也用于摄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