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间道》演的是什么内容
无间道
佛经里说,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这个世界里,角色的茫然成了探讨的根源: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无间地狱没有轮回,只有永远受苦,但片中两位主角却不甘于此。
本片尝试以曲折离奇的心理交锋为着手点,在大量的娱乐元素之外,更有一些发人深思的东西。比起一般黑帮电影里常见的“兄弟情义”,本片的故事中,赋予了潜在的精神拷问,有望把香港的黑帮电影引入新境界。这也是本片最致命的吸引力 ……
《无间道》讲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他们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现在他们决心要离开这个不辨是非的处境,离开无间地狱,寻回自己。刘健明(刘德华饰)是香港黑帮三合会的会员,10多年前,他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饰)的吩咐,加入了香港警察,做黑社会卧底。在韩琛的帮助下,健明在七年后有望晋升为见习督察。陈永仁(梁朝伟饰)被警察训练学校强行退学,秘密执行渗透进三和会的卧底工作,而他的老大恰恰就是韩琛。一宗毒品交易,黑白两道的行动均告失败。暴漏了双方都有卧底潜伏的事实,陈永仁和刘健明的无间道旅程将接受严峻的考验 ……无间地狱(梵Avi^ci)
八热地狱之第八。音译阿鼻或阿鼻旨。依佛典所载,此地狱位于阎浮提地下二万由旬处,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之状,在《长阿含经》卷十九有详细描述(大正1·124c)∶
‘云何名无间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剥其皮从足至顶,即以其皮缠罪人身,着火车轮疾驾火车,辗热铁地周行往返,身体碎烂皮肉堕落,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复次无间大地狱有大铁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中略)罪人在中,东西驰走,烧炙其身,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中略)其中罪人举目所见,但见恶色;耳有所闻,但闻恶声;鼻有所闻,但闻臭恶;身有所触,但触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恶法。又其罪人,弹指之顷无不苦时,故名无间地狱。’
此狱与黑绳、等活等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即∶鸟口处、一切向地处、无彼岸常受苦恼处、野干吼处、铁野干食处、黑肛处、身洋处、梦见畏处、身受洋苦处、两山聚处、吼生阎婆巨度处、星鬘处、苦恼急处、臭气覆处、媭鍱处、十一焰处。
依佛典所载,凡造五无间业,或破坏神祠、寺塔,或斗乱诽谤圣众者,死后将堕此无间地狱。此间有情,寿量一中劫。
关于‘无间’一词之意义,依《翻译名义集》卷二所述,共包含五义。即(大正54·1092a)∶‘(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然《俱舍论》卷十一则仅说二义,即(1)于其中受苦无间;(2)于其中无乐间苦,故名无间。
◎附1∶《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摘录)
问∶如说能取无间地狱果,何故名无间地狱耶?答∶此假立名,假立相,不必如名悉有其义。又此地狱,亦名无间,亦名热铁猛焰炽然攒射支体,亦名常于六触处门受诸苦恼,亦名自受业所招苦。复有说者,以于此中,无间无隙,可令乐受暂现在前,故名无间。
问∶余地狱中,为有歌舞及饮食等喜乐事耶?答∶余地狱中,虽无异熟喜乐,而有等流喜乐。如施设论说∶等活地狱,有时有分,凉风暂吹。或闻如是音声唱言∶等活等活。时彼有情,忽然还活。支节血肉,平复如本,暂生喜乐。无间地狱,无如是事,故名无间。复有说者,生彼有情,其数甚多,无间无隙,故名无间。此说不然,所以者何?上品恶行,生彼地狱。世间有情,不皆能起上品恶行。如要修习上品妙行,方生有顶。世间有情,不皆能起上品妙行,是故生有顶者少。生无间者,亦尔。故彼非说。问∶若尔,云何名无间?答∶依异熟果,说名无间。以诸有情,造大恶业,生彼地狱,得广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广大。遍彼多处,中无间隙,故名无间。
◎附2∶【无间道】梵语a^nantarya-ma^rga,巴利语a^nantarika-magga。指开始断除所应断除之烦恼,而不为烦恼所障碍之修行,由此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又作无碍道。四道之一。乃正断除烦恼之位,生起于加行道之后,而在解脱道之前。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二上):‘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凡烦恼皆于无间道断除之,于见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属于无间道。又修道所断之惑,于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无间道亦各有九品。其中,断除有顶地第九品惑之最后无间道,称为金刚喻定。无间道通于有漏、无漏,然唯有顶之断惑属于无漏,而不通于有漏。又于有漏之六行观,缘‘上地’之诸有漏法,观静、妙、离等三行相之一,称为解脱道;缘‘下地’之诸有漏法,观粗、苦、障等三行相之一,称为无间道。无间道以断惑(断烦恼之种子)为目的,解脱道以证得真理为目的,因无间道之断惑仍残留习气,至解脱道时,舍此而证寂灭之理,此称为无间道断、解脱道舍证。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于说明了相等七种作意与四道之相摄中,以远离、加行究竟果等二作意摄于无间道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俱舍论卷二十三、顺正理论卷六十三、成唯识论卷九〕(参阅‘六行观’1263、‘四道’1789)
2. 西北电影名
<黑风暴>
主演是许剑、赵娜娜、关新伟、韩月乔
1924年,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方生应在新疆当地方官的叔父方四爷的邀请,从北平来到西域新疆,想探寻在大漠黄沙下沉睡了百年的古城遗址的秘密。然而令方生意想不到的是方四爷竟然与洋人勾结,用国宝文物与洋人交换枪支、鸦片,激起民愤。以罗汉、红妹子为首的民众专门与方四爷作对,客栈老板娘田嫂的丈夫就是在帮洋人寻找文物的过程中被洋人害死的。方生了解真相后,毅然反对方四爷,并说服红妹子和罗汉帮助自己阻止方四爷和洋人斯坦利找到古城遗址。
为报杀夫之仇,方嫂答应带方四爷和斯坦利寻找古城。在沙漠中,田嫂将队伍所带的水放尽,将马群赶散,然后自杀,使斯坦利和方四爷被困在沙漠中,一场黑风暴将他们和千年古国永远埋在了黄沙中。在与方四爷厮杀的过程中,罗汉及弟兄们与方四爷同归于尽。风暴过后,方生注视着那一片波动起伏的沙漠思绪万千……
3. 一一归一 ——解读杨德昌电影《一 一》
一一归一。
这是在看完电影《一一》之后,我困顿思索的脑海中翻腾出来的第一句话。
“一”,这个笔画最简单的汉字,一如它简单通晓的含义,它可以是一朵云,也可以是一棵树,可以是一座山,也可以是一条河,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座坟……然而,像所有水滴石穿的典故一样,一——单薄却苍劲。
影片用历时约三个钟头的时间,讲述着一个并非故事的故事,它并没有如当下商业大片那样,要么惊天动地扣人心弦,要么缠绵悱恻撕心裂肺。《一一》摒弃了起伏激昂的宏大叙事,它没有戏剧化的故事波折,没有起承转合的情节,导演杨德昌携着《一一》继续在他的新写实主义道路上行走,并且渐行渐远。
与所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一样,《一一》展现的也是普通一家人的普通生活,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虽算不上富庶,却也与“上顿不知下顿”的苦难生活相差甚远,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世界上所有年龄阶段类型这里都有了。NJ——一个心中仍存有诗意的中年男人,在与世俗的碰撞中迷茫困惑;敏敏——并未如她的名字那样敏慧,围着儿子女儿老公老妈打转的的俗世中年妇女,突然某一天问自己:“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婆婆——在电影中一言未发的老太太,在岁月的磨蚀中蕴积了“看透”的智慧;婷婷——正值碧玉年华的纯情少女,美好天真纯粹,以为世界上除了好人就是坏人;洋洋——总是被女生欺负的小男孩,在电影中起着画龙点金的作用,喜欢用相机拍摄别人看不见或忽视的角落,用童稚的话语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的永恒困境“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我不能用一句话闷培或几句话来总结概括《一一》的故事梗概,因为把任何一个故事圈套强加给它都是对它的误读。诚然,只要有时间地点人物都必然会产生故事,而《一一》的伟大,不在于故事,或者说不在于一个中心故事,而在于多个散点无中心的故事浸透出的深层哲学意蕴。
杨德昌曾在一次访谈中解说过片名“一一”的含义: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掘手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
我想,在这部电影中杨德昌想表达的思想有点类似于庄子“齐万物以为一”,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差异。因此,智慧的婆婆曾经可能也如童稚的外孙洋洋一样,困惑于“人是否只知道事情的一部分?”,中年妈妈敏敏曾经可能也如纯洁的女儿婷婷一样,初恋在花季中开了又谢,洁净的心灵在时空行走中洒上了岁月的尘埃;被朋友誉为老实人的NJ曾经可能也如现在的小舅子阿弟一样在钱财利润欲海浮沉中哭笑交替满脑肥肠。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所有的人或许都会在人生的某一个点上,从洋洋变为婷婷,从婷婷变为阿弟,从阿弟变为NJ,从NJ变为婆婆,从婆婆变为刚出生的小表弟,再从小表弟变为洋洋,循环轮回,生生不息。 这些看似精神形态各异的纵多人物,只是在人生各个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或者说我们,其实最终都只是一个人,一一归一。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判罩嫌,可就是不可,不可就是可。在宇宙时空无涯的荒野里,大小万物,生死轮回。与纵多表现此理的电影类似,《一一》开始于一场婚礼,结束于一场葬礼,开始于婴儿的出生,结束于老人的辞世。杨德昌的用意不言而明:电影就像人生,一生一死,即为一世。片长近三小时的《一一》仿佛是人的一辈子,电影中婆婆的一辈子刚刚结束,小表弟的一辈子则刚刚开始,而其他人——洋洋、婷婷、敏敏、NJ、阿弟、小燕、云云……他们的一辈子都正在进行中。
如果把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比作一辆公交车,那么我想这条公交线路一定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弧,无所谓起点与终点,无所谓开始与结束,恰如知名作家方方的某本小说的名字: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一一》这部电影里,那么,此“我”便非彼“我”了,“我”,既是我,也是你,还是他,“我”作为一个能指,并非指具体的人,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万物。《一一》展示了这条公交线路,婆婆下车了,小表弟上车了,其他所有人都正开着他们各自的车,时而靠近,时而疏离,时而横眉冷对,时而招呼致意,并将会在一个个迥异且未知的站台先后一一下车,没有确定的秩序,没有确切的时间。最终,在生死轮回的这条线路上,所有的个体都一一归一。
除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这几种共时的生命形态在人生的轨道上看似殊异却最终归一外,在历时层面,杨德昌还探讨了人的“活法”问题。
电影中NJ与敏敏这对可能不存在爱情的夫妻,因偶然的机会,脱离当前的现实,各自去过了一段新的生活,他们希望能逃离当前的窒息感。敏敏在其母亲成为植物人之后,发现每天对母亲讲的话都是同样的,一方面寡淡无味的生活毫无新意,另一方面人心的隔膜阻滞也使她无从说起,她困惑于生活的意义,于是寻求佛法,以为神灵能给予她答案,最终却发现“其实真的是没什么不一样,他们每天都要轮流给我讲同样的东西,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我觉得这一大堆(烦心事)……没那么复杂,哪有那么复杂”。有艺术情怀的NJ偶然重逢曾点燃他艺术火花的初恋情人,两人至今都旧情难忘,以为可以重来一次,终是无疾而终,他后来对敏敏坦白说“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以为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 或许他看透了人生的悲凉底色,看似涂着七彩的糖衣下是一层萧索的灰色,纵使是七彩,也一一归一 。
A one and a two ,这是《一一》的英文片名。杨德昌在一次访谈中说:“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的确, 《一一》的美学韵味是清淡的 , 无论是它“一一归一”的主题,还是它纵多似乎静止的长镜头运用,像一杯氤氲着些许热气的清茶,不温不火,却在小酌之后,弥留一丝涩味在唇间,这一丝涩,会慢慢地、深深地流下去,从喉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