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 孩子的心声 观后感
五年级学生白露说要和甘小华做笔友,甘小华给她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
衢州日报12月26日讯 日报16日5版三个孩子的故事,讲出了库区孩子的心声——如果我有一个可以写信的朋友。
短短一个星期,这个心声引起了一片热烈的回应——初一年级的孩子打来电话,说不但要和他们做笔友,还要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刚迈入职场的哥哥姐姐发来短信,说要给孩子们写信,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许多家长和老师打来电话,说愿意和孩子们交朋友,无论多忙也会听孩子说话,给孩子回信……这些充满爱意的反馈,让这个寒冷的冬季涌动着暖意。
同龄人:
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最先给记者热线打来电话的是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初一(3)班的班主任姚老师。他告诉记者,班里的许多学生看了报道,都想和大山里面的孩子交笔友。
19日,周日的晚自习时间,记者在姚老师的办公室,见到了其中的两名学生。是两个女生,一个叫陈其器,一个叫洪晓晨。两人都瘦瘦高高的,很文静的样子。
洪晓晨说报道中的小珍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外婆家就在举村乡,每年过年的时候会去。山里的条件苦,没有玩伴,可是小珍却那么懂事,那么爱学习。陈其器是班长,姚老师夸她沉稳懂事,开学时间不长,就和每一个新同学都成了朋友。陈其器说,她曾经有书信来往的朋友,这在同龄人中可是为数不多的。两个女生都说,想和举村乡的小同学们交笔友,彼此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放假了还要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一起看书写作业。而且,她俩的想法还都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采访中,她们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家庭地址,还提醒记者说:“如果留学校的地址,寒暑假就收不到信了。”
姚老师说,其实班里想交笔友的学生有十来个。陈其器和洪晓晨是这些学生中综合表现最突出的,如交际能力、文字水平等。希望她俩作为初一(3)班的代表,和库区孩子成为好朋友。
职场新人:
让我陪伴他们成长
1987年出生的余涵,是今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她说看到报道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因为之前并不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苦孩子。但她很快就被山里孩子的淳朴和懂事给打动了。“我觉得像他们这样大的孩子,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听他们讲猫狗打架的故事,回答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余涵说。
余涵还给记者讲了一段她的亲身经历。在她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结对了一个农村里的同龄女孩。她们平时书信往来,寒暑假的时候会被家长接到一起学习生活。女孩的成绩很不错,常常将自己的奖状寄给余涵。余涵每次收到奖状都既高兴又暗暗较劲儿,两人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直到高三那年,女孩的成绩突然下滑,没能考上好的大学。家里考虑到上三流大学的经济负担太大,女孩只能外出打工。
当时,余涵还有一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同学。高考成绩和余涵不相上下,也是因为经济原因,打算放弃上大学。余涵的父母得知情况后,给这位女同学交了学费。她后来大学毕业,现在成了一名老师。“人生最关键的那么几步,如果有一个人可以给自己正确的引导,或许一切就能更好。”余涵说,她和这位结对的朋友至今保持着密切地联系。
家长和老师:
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
在衢江区卫生局工作的张爱珍向记者报名参加交笔友活动时说,她曾经也是库区里的孩子。
张爱珍的老家在岭洋乡,在上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那里。“小时候,我可能比现在的孩子还要苦,但是那时候并不觉得。”张爱珍说,如今看到那些孩子,叫人心里陡然一酸。特别是有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让她更加心疼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库区孩子。
张爱珍说,她想交个小笔友,也想尽力给予小笔友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把他(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心疼。同时,也给自己8岁的儿子找个伙伴和榜样。山里的孩子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城市里的孩子却大多在蜜罐泡大,难免娇气。
衢江区团委:
为孩子送去首批信封和邮票
12月21日,记者陪同衢江区团委副书记甘小华,再次来到了学校。甘小华将首批500个信封和380张邮票交到校长徐志标手中。
在记者拿出热心读者名单时,甘小华也拿出了一份名单。她告诉记者,在报纸上读到孩子们的心声后,衢江区团委非常关注,将报道在各工作QQ群中作了转发。结果引来了许多人的响应。有一位老师已经调去杭州工作,也要求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团委的工作人员就一一作了登记。“我们想把交笔友活动作为衢江区春泥计划的一项活动,长期地开展下去。”甘小华说。
校长徐志标表示,他将把热心读者的名单交到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的手中,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笔友。
记者手记
截止到22日,记者共接到20多名热心读者的电话和短信。22日晚上9点,还有一名初三的学生晚自习下课后,给记者打来电话,请记者一定要记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还保证不影响学习。一名高三学生多次给记者发来短信,要求和库区孩子交笔友,并说给孩子准备了许多书籍作为礼物。
另外,在网上,衢州市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的许多会员都要求报名,给记者列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许许多多的关爱,来不及一一记录,所以只能大致概括为同龄人、职场新人、家长和老师三个群体,有请代表发言。
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收到孩子的信,成为孩子的笔友。但仍要感谢,感谢你们的热心反馈,感谢你们无私无求的爱。
报道延伸
怎样和孩子交朋友,专家有话说
热心读者:我该怎么和孩子交朋友?
来自常山的热心市民方水生是日报的老读者。看到报道的第二天,他就打来了电话,希望能和库区的孩子交朋友。
方先生简单介绍自己说,他曾经当过兵,现在常山县供电局上班。一家三口,女儿在上海读大学。他自己平时喜欢写写画画,特别想和库区孩子结对交笔友。急切表达的心愿得到记者的答复后,方先生又有些担忧起来:“我该怎么跟孩子交流,第一次写信和他(她)说点什么好呢?”
在记者接到了20多个热心反馈中,许多读者都表现出了这种担忧和疑虑,生怕自己做得不妥帖,让孩子觉得不自在或不舒服。读者的担忧和疑虑大概有以下几类:
第一,第一次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和孩子聊些什么?我说的话孩子会愿意听吗?
有这类疑虑的读者基本上已经参加工作,或是没有孩子,或是孩子已经长大,平时缺乏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担心和孩子找不到共同话题,时间长了,双方都失去兴趣,疲于应付。
第二,我想给我的笔友送些东西,比如衣裤鞋袜、学习用品,可以吗?
提出这类问题的读者有孩子,也有家长。如陈其器和洪晓晨,就都想送学习用品和书籍给库区的孩子。而一些家长则希望将自家孩子富余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等送给笔友。但是他们又担心,这种赠予会不会被视作施舍,让孩子觉得不自在。
第三,我想在寒暑假的时候,把笔友请到我家来玩,这样做合适吗?
有这类想法的读者以孩子和家长居多。除了想给孩子们提供好一些的生活环境,他们也希望库区孩子能和他们真正熟悉并亲近起来,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库区的孩子学习,懂得珍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专家建议:用心交友,让爱细水长流
针对读者的这些担忧和疑虑,记者请教了我市青少年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建英。她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和读者的疑虑,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物质上的资助能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库区孩子的物质条件相对差一些,这是无法回避,也不用刻意回避的现实。想吃好吃的,想玩好玩的,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有条件的话,给孩子送一些零食、玩具,哪怕是旧的衣物,生活和学习用品,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可以。而且,这种富有爱心的赠予和资助,能够获得孩子的好感,容易让原本陌生的双方变得亲近。
其次,书籍、电视节目等相同的关注点让交流有载体。
很多人在选择给孩子的礼物时,会想到书籍。这确实是非常好的礼物,不但赠给孩子知识,其实也为彼此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在和孩子写信的时候,聊聊你们共同看过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你们都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一个时尚明星,可以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有话可说。
当然,在孩子们与你写信交流这些读后感、观后感时,作为大人,最好能细心体察孩子的情感和思想,适时地给予一些积极而乐观地引导。
再次,让两个家庭都熟悉起来。
有的读者想在寒暑假的时候,将孩子请到家里来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库区孩子家在大山里,环境相对封闭,如果能够给孩子机会接触和感受外面的世界,可以丰富孩子的见识,也让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计划变得丰富而真实。
在这之前,有个建议,让你的家庭成员也给孩子写信。比如,在妈妈和孩子交笔友写信的时候,偶尔也让爸爸和孩子加入,给孩子写信。这样,孩子和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了交流,熟悉了,再到家中做客,也就不会拘束了。
另外,也要让孩子的父母熟悉你,熟悉你的家庭,在让家长放心的同时,也利于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有的孩子对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打骂流露出抱怨的情绪时,我们要为父母说话,让孩子谅解父母的苦心。事后可再与孩子的父母就教育方式进行沟通。
最后,用温暖的心,让爱细水长流。
和孩子交朋友,需要缘分,更需要持久的爱心和耐心,不能仅凭一时兴趣和热情。充满着温情的书信会被视作珍宝般保留,被反复回味。
希望所有的笔友,能将鼓励的话语铺满信纸,能将温暖的情谊传递下去,让爱的细水长流不息。
B. 电影《七彩梦》的观后感
学校组织师生观看了《七彩梦》这部电影,孩子们感受颇多,其实我觉得更应该让家长看看这部影片,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与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令人深思。
一、关爱留守儿童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七彩梦”。影片中城市网瘾少年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相遇,一定会产生"化学反应",因为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他们又有共鸣,因为他们缺少陪伴,都是孩子,又是同龄人,都有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班里的留守儿童有十多个,他们的突出特点就是:特别调皮或特别胆小内向。皓皓同学反应灵敏,爱发言,但也爱说一些怪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作业不认真完成,气得他奶奶把手机都给他摔了。小馨同学特别胆小,就算是表扬她,在她脸上也看不到一丝笑容。面对这些孩子,对他们唯有多一些关爱,用足够的耐心、爱心,和家长一起让孩子认真起来、阳光起来。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提出:影片的最后贝贝不玩手机了,可他的爸爸妈妈却在玩手机。
孩子的眼睛就是录像机,耳朵就是录音机。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表率。要求孩子不玩手机,自己首先做到没有电话,没有事情要联系的时候不要去玩摆弄手机,更不要玩游戏。可能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想让孩子安静,或像贝贝的爸爸妈妈一样,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觉得亏欠,就想买个手机或平板来弥补。可等孩子迷上手机时,我们又开始抓狂、开始指责孩子。殊不知,作为家长的我们才是罪魁祸首。希望家长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多一些关爱,通过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手机。
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孩子们提出:贝贝一开始那么喜欢玩游戏,最后为什么不玩游戏了?
经过大家的分析,才发现贝贝以前是在游戏中获胜时得到别人的点赞和鼓励,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后来他发现,在帮助同学的时候,自己的那种成就感更加的真实。他的这种行为,既温暖了同学,也改变了自己。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学生的成就感其实也很容易获得。比如:一次正确的回答,一次被表扬,一次作业被欣赏,解出了一道难题,会唱了一首歌,读好了一篇课文,画了一幅令自己满意的画……都会让他们的内心产生莫名的冲动,这冲动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带给他的是对下一次课的向往。兴趣和信心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成功和向往中累积起来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及时的鼓励和真诚的赞美。
四、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
影片中贝贝看到果果在山坡上吹口琴,因为自己没办法上网,就想拿果果的口琴来解解闷儿。但是因为这个口琴是果果的父亲留给她的的唯一念想,所以果果拒绝给贝贝吹。贝贝生气了,就把他的口琴一脚踢到山下去了,果果边哭边找,手指都划破了也没找到。后来贝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号召同学们一起帮果果找回了口琴,贝贝也因此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其实,在孩子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不经意。班里的奇奇同学是一个活泼、积极开朗的孩子,平常爱说爱笑。但他唯一的不足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拍这个一下、挠那个一下,一时引起大家怨声四起。看完这部影片,在大家积极谈论自己感受的同时,我也趁机向大家提出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觉得拍别人一下,是一种亲昵的表现,有时候是想跟别人打个招呼或开个玩笑,但是却没有想这样做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些同学可能对这些小动作不太在意,可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这种方式。那我们就需要改变一下了,我们要学会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打招呼。
《七彩梦》讲述了孩子的心声,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孩子对父母关爱和陪伴的深深渴望。同时,也呼吁广大家长,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都请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因为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陪伴。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不仅仅是最长情的告白,还能成为伴随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