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关系是什么
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关系?
答:(1)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物的行动而产生的。情节就是描写人对于事所采取的行动;在事件中由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不同或某一部分相同,于是在行动中间,有的人互相联系起来了。有的人却互相矛盾冲突起来,这就使事件不断演化(也就是情节不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的行动而来的,人的行动又是根据它的性格而产生的,所以,情节的发展就服从于人物的性格来发展,它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而来的。
(2)人物的形象,通过情节来刻画出来的。因为,要看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思想、感情……)就只有从他在对事对人上,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看得出来。描写这些人物在对事对人上的态度和行动,就正是情节的任务。情节如果不负起这个任务,就不会有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东西,它们之间是相因为用,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情节如果不根据人物性格而凭空去发展,它就一定不会是“合情合理”的;情节的发展不合情理(因为它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去发展),也就不会有突出的、深刻的形象。
② 叙事学中对故事与情节的定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相关概念在电影分析中有何运用
叙事学理论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③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读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叛离和超越。
③ 什么样的电影情节性强情节性强弱的标准是什么
情节性强就是说影片情节很精彩但是乍一看看不懂,尤其是精神病题材的电影,需要慢慢推敲才能理解。看不懂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导演故意打乱了叙述结构或者是表现的哲学思想太晦涩深奥,导致观众感觉电影内容不能充分理解。情节性强弱的标准就是影片表层和深层都能引人入胜。
结构混乱的好电影,推荐你看欧美片《穆赫兰道》《恐怖游轮》《禁闭岛1》《云图》
哲学深奥的好电影,推荐你看欧美片《闪灵》《发条橙》《第七封印》《搏击俱乐部》
希望能帮助你!
④ 有哪些影视剧中的事情或情景在现实生活中都真实的发生了
我们都知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很多影视剧中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比如说《熔炉》、《素媛》以及《少年的你》这几部电影,其实都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一、《熔炉》。《熔炉》这部电影看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非常压抑的电影,让人看到了当时那所聋哑学校的可怕。这件事情在韩国也是非常轰动的,法律也因此而修改了。我们可想而知,现实很可能比电影还要糟糕非常多倍。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如果不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站出来的话,那真的事不敢让人想象的。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影视剧中的事情或者情景都是在现实中真实的发生过的。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