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物类型 > 有关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电影

有关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4-01-10 09:27:42

⑴ 关于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关于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1】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以江西赣州地区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着力刻画宋文化的敬业精神以及与留守儿童唐明明之间的师生之情。有人曾经说过:“生命就是他的追寻过程和创造过程,生命的意义并不在那个最终的结局上面而在生命的过程中,当生命把它所追寻所创造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宋文化老师一直执着于讲台,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当他把知识传递给明明,看着明明走进更好的学校时,他的生命价值便得以体现了。农村代课老师或许是落寞的,可是为了让住在大山里的孩子有书读,一切就变得有价值了。《一个人的课堂》题材充满着温情,虽然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他们本身的命运是有一些悲凉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却处处感动着我们。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温暖。

整部影片的镜头是充满诗意的,正如俄罗斯电影人德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所认为的,“诗”是一种对世界的了解,一种叙述现实的特殊方式,反映在电影中便是“一种生命的准确观察”。诗意是电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质朴的农村在镜头下是唯美、清新的,画面时时展现着诗歌一样的美感。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国画都在追寻意境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中国美学委婉的表达。在《一个人的课堂》里导演力求实现自己唯美的审美风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经济贫困的山村,或许它的景色却是出人意料得美。电影中并没有炫酷的特效镜头,但每一场画面都是精雕细琢,简洁而洗练的。镜头下的山村风光也是没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个自然美丽的山村,雨中显得特别空灵,故事就是在这里缓缓展开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齐的菜畦,黛瓦白墙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朴素的镜头都充满浑然天成的灵气。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富裕却生活在一曲牧歌里。乡村田园,令人沉醉。绵延不断的绿色遍布大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学校从容不惊地座落在村子里。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样写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像是对天堂的回忆。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颂。”确实无论是宋老师的坚守还是明明的阳光,都是在创造希望和价值。现实虽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未来必定是充满憧憬与希冀的。导演朴素地讲述这个故事,并没有刻意地博取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也没有轻易地给出走出困境的途径,影片结尾的时候,宋文化还是丢掉了老师的身份成为了大城市中的一个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门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隐含了一些对未知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心中都有无奈和迷茫。但他们的心中是快乐的。

色彩会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围。在《一个人的课堂》中,导演对色彩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绿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调。山村的颜色是绿色的,平和、宁静。宋文化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充满着希望的,对于大部分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做为一名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这个职业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正如大红色调的《红高粱》,以黄颜色为主色调的《黄土地》,绿色基调与《一个人的课堂》这部影片的主题也是相得益彰的。

对于一部节奏缓慢、故事情节比较单一的影片来说,演员的表演是非常显功力的。孙海英和王乃训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宋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代课教师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简陋讲台上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辈子诠释了一名老师默默奉献、无私敬业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村子与学校之间,菜园子、山间小路、雨中的学校都显得格外干净,那是大城市很难拥有的纯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格外纯朴的。孙海英饰演的宋文化与王乃训饰演的唐明明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宋老师的课堂从四个学生变成了明明一个人的课堂,但他始终如往日般一丝不苟地给明明上课,这是一个老师的坚守。当他面临计算机考试的时候,他在纸上画出电脑界面,为了练习电脑甚至去了网吧,最后晕倒在考场上。观众看到了一个乡村代课教师的无奈处境,他是多么热爱讲台,多么怕失去老师这个称呼,多么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可是他还是会随时失去“老师”这个身份。在宋老师心中教书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所以无论课堂中有几个学生,他一直坚持起立、升旗、打铃这些传统的上课仪式。宋老师为了明明放弃了去大城市的机会,更放下了曾经被辞退的尊严。当明明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而无法去上学时,宋老师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进了明明的家里。他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越了老师这个职业的范畴。当镜头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这个笑容里带有的不仅仅是感激,更是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无比的崇敬。乡村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在观众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传递一种文化,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源远流长,而其所提倡的“忠义礼智信”影响颇深。宋老师对讲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便是对“忠义”最好的诠释。他无怨无悔地守在简陋的教室里,给村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是他最大的责任。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默默地爱着他的学生和工作。宋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并不多,但他并没有接受学生的高薪工作邀请,那种甘于清贫却始终坚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国文人共同的品质。当然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宋老师与明明之间深厚感情的含蓄表达。在明明参加跑步比赛前,宋老师陪着明明一遍一遍地练习起跑与撞线的动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师陪着明明一起跑向胜利。或许那条并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条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来的冲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师对人生的憧憬。许多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哲学寓于其中,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个人的课堂》对留白、长镜头等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让影片具有独特的美感。导演对空镜头的运用通常能够很好地实现留白这种艺术手法。空镜头常常能够给人们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般,“空”恰恰却是一种饱满的叙述。空镜头的运用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同时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美丽的山村风光与困境下的人们形成了强烈反差。学校里布满青苔的空地,湿漉漉的空气,影片中似乎很多时候都在下雨,一开头故事便是从雨点声中开始的。雨好像是一种充满哀愁的东西,的确不管是乡村代课老师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处境都是相对悲哀的。而极富东方美学的长镜头的运用让整个故事如同娓娓道来般流畅。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极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场景是宋老师背着黑板去明明家上课的时候,室内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脸上的光却是充足的,她的轮廓十分清晰,特写镜头下她的每一个表情都在呈现她内心细腻的变化。整个场景就像一幅油画。

《一个人的课堂》就像一首清新隽永的用镜头写下的一阕小诗,它的创作带有很强的社会现实记录。其对乡村代课教师以及留守儿童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中表现了创作者对理想、生命的思考。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只是慢慢道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教室里,两个角色,却是说尽了多少农村的现状与处境。人物故事虽然简单,透过平凡的故事呈现出生活中的真谛。电影作品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绚丽,多高深,而是真诚。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迹,导演只是在很真诚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朴实地表达故事的张力。或许很多观众的童年都有留守儿童留下的影子,导演说这部电影算是对他自己成长的回顾,其中很多元素和环节都是他过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观众看到这样的题材会感到特别亲切。做为一部公益电影或许它的社会意义是远远超越商业意义的,其筹拍的艰辛也是可以想象的,导演为了拍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个人的课堂》关注现代人的真实状态,不仅纪实性地再现了乡村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更带着观众去探寻了他们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用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去讲述他们内心的真实向往。显然这不是一部仅仅停留在视觉观感上的电影,而是会让观众思考的影片。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关于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2】

许多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片成为“弱势群体”这一指称本身所预设的“拯救”主题的简单操练;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类对于边远乡村的诗学想象,它们可能会被冠以“苦难诗学”的名义大加鞭挞。这让类似题材的故事片越来越难拍。除非作者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某种本质。我们来看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参展影片《一个人的课堂》。

在问题戏剧的语境中,没有什么比儿童更能显示教育的本质。从戏剧角度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最后一个可供我们反思教育本质的“前现代”的戏剧场景了。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已经不再陌生和惊讶。人们普遍相信,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从属于社会机制的改良(譬如横跨城乡、蓬勃开展的“新村”建设),因而只是暂时的。至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则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况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体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诸多举措的“数据有效性”舒缓了人们的神经:公式化的升学率方案如此稳定可靠,父母和老师的角色都变得模糊和被动,仿佛教育问题已经没有戏剧性的紧迫感可言。当人们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时,他们的神经可能早已麻木,这让他们的关注流于水平,并且离问题的本质越来越远。影片《一个人的课堂》在结尾打出字幕,表明这部电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但影片的主角显然不是儿童,留守儿童问题被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遭遇来展示。不同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手法的镜头美学策略(失学儿童的“大眼睛”特写),儿童在本片中趋向于沉默,这显示了一种戏剧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戏剧性所在。在许多戏剧行动中,儿童的功能都是类似的。戏剧行动中的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沉默”特性,他们的在场往往指向戏剧行动的原因,而他们本身却不需要过多地参与。让儿童创造奇迹,或者让儿童特立独行,这并不适用于严肃的主题。类似的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尔斯·劳顿执导的《猎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没有什么行动能够比儿童的沉默更能打动人心了。我们将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儿童们一个个地消失不见,最终只剩下一个。如果导演不做妥协的话,这仅剩的一个儿童也将缺席。在这一点上,影片富有谐趣的笔调中透着一股冷酷的敏锐,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泪下。它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敏感的观众联想到的,可能不是《美丽的大脚》,不是《凤凰琴》,甚至不是《一个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黄军,1989)。在以往,“休克体验”对于观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对于观影体验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给观众的休克体验可能正是本片导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们还是心有余悸。不必追问导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总之导演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问题,并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原生教育环境的衰败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死村。缺少非农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妇维持着这个村子日渐凋敝的日常生活。村里的小学只剩下了几个学生,并且最终只剩下一个。我们从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学生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转学去了县里或者城里的学校。(他们面临着另外的新的问题。)这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的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并且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荒谬。感谢孙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为本片的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个充满谐趣的乡村知识分子,带点孔乙己和范进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少得可怜。但他看重36年所积累起来的荣誉,(他承认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认为足以配称得上荣誉,)并以孔夫子自比。他的愿望是尽快转正,并为此“纸上谈兵”(买不起)地去学习电脑。但他最终连打字也没学会。考场上,他在电脑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并瘫在地上。他也因此错过了最后一次转正的机会,并在不久后被一位大学生取代,做了农民。我们可能会像他老婆一样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时代淘汰却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会觉得他荒谬。无论剩下几个学生,他照例一本正经地打铃,一本正经地举行升旗仪式,一本正经的朗读课文,既庄重又仓促,如一场扮演--他在以代课者的身份扮演教师。打铃的工具是一根乡下人家锁大门用的旧穿铤,鼻子已经缺损,铃铛则是一截铁轨,俯拍的全景镜头中的残砖败瓦让升旗仪式显得十分萧索而讽刺。但他并不为学生的流失和乡村的凋敝而烦扰,(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于一种扮演,我们仍然为他的超然感到惊讶:他的信念与他的私心不分彼此,这让他显得笨拙。新来的那个大学生老师在高谈人生理想后偷偷溜走,这种人显得可笑。(宋文化最终证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宋文化以私心为他的信念辩护,正是这一点让他与这个“以信念为私心辩护”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一点足以打退一切苦难诗学的指责,并让谐剧精神占领这部影片。大学生老师溜走之后,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坚辞不就,认为自己的荣誉受到了损害。他们打算去广州投奔女儿,打工为生。但在车站他让老婆一个人先去。最终,他把最后一个学生送入初中后去广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他再次证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我们发现,故事从头到尾,是一名“无身份”的教育者在从事着只有他才能胜任的教育工作。而整个充满谐剧精神的故事中,并没有太多的外部因素的干扰。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架空”的故事,类似于一个家庭教育的场景。(但那些代课老师的处境甚至他们的故事确实是十分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正如伊朗电影《黑板》是个纯写实的故事却给人“超现实”的感觉,这部电影也如此。)与成人不同,儿童天然地要求一种原生性的教育环境,唯有在儿童身上,人们才普遍承认:教育问题有其不能妥协之处。如果儿童有可能下降到最低,那么教育者也就必须回归到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最终会消失,留守乡村最终大概也会消失,而先于它们消失的,是原生的教育环境,和那些“无身份”的教育者,这首先指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们--对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时代,家庭都是“一个人的课堂”。如果他们的身份继续如“宋文化”一样越来越模糊,这个“一个人的课堂”最终会消失。宋文化的故事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尾声、一个回声。文明的信念是可疑的,文明的进程也是不稳定的。原生教育的问题不会消失,教育者的问题也不会消失。这些问题关系到家庭教育的特性,关系到教育者的载道和传道精神,关系到教育的本质。社会的进程正把这三者分割、消灭。影片《一个人的课堂》抓住这一过渡性的社会进程的尾巴,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一句忠告。它是谐剧式的,我们应该听出它的弦外之音。这让我们再次想到曾在开头提到的放映于1989年的电影《童年在瑞金》,那时还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词,困境仅仅是经济问题,因此那是一个近乎绝望的故事。它处处显示着一种艰难的、随时可能被摧毁的教育的处境。它包含了《一个人的课堂》所讲述的故事,但又完全对立:文老师最终出嫁;平平升入初中,走出大山;但除此之外所有的孩子都滑入了未知命运的深渊。命运是不可摧毁之物的终极体现,它自然地指向悲剧:平平离村入学那天,细雨绵绵;杠杠披蓑戴笠在对面的山梁上放羊,他对平平喊一声“看我的眼力!”,用他喜爱的弹弓在平平的油纸伞上打了一个洞,以这种令人百感交集的方式向平平告别;平平远远看看杠杠,拿出一张纸垫在伞洞上。被命运摆布的人不需要教育者。毫无疑问,就戏剧性而言,《童年在瑞金》更有力量,儿童的集体沉默最后演变成可怖的梦呓,家庭成为他们的梦魇。它在当时就有苦剧的味道,如今则恐怕更超出了观众的想象力和承受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课堂》更有希望被现在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一个谐剧的时代:教育触手可得,支教充满欢乐,慈善关爱一切。然而教育问题的本质不在于经济问题,也无法在社会学范畴内找到答案。在这一点上,《一个人的课堂》所触及的问题虽然无法像《童年在瑞金》一样令人震惊,但却也无法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敷衍过关。在这些问题面前,人们可能宁愿休克,也不愿思考。但愿本片不是枉做了牛虻。

⑵ 90年代信阳光山县砖桥镇拍的电影叫啥名字

《爸爸是个农民工》。

这部以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纪实电影,表现了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的众生相。他们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辛勤奋战在劳动第一线,让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让城市人的生活变的方便舒适,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却非常低下。作品呼吁大家要对农民工给予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相关信息:

另外影片还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以及山区儿童教育、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生活状况等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这些都对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大有裨益。

⑶ 留守儿童电影

1.《念书的孩子》豆瓣评分:7.9

剧情简介:影片将父母进城打工,病重的爷爷在家照顾年仅九岁的开开,并且与一条流浪狗相依为命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影片朴实无华,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引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但都是生动真实的事例。

事实上,该片反映的不仅仅是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它的价值正如一位美国博士所说,已经扩展到了洋留守的儿童及家长群体,能给所有相关群体以心灵的抚慰。这的确是一部很有公益性的电影。

2. 《天那边》豆瓣评分:7.2

剧情简介:一个进山支教的志愿者,一群朴素的孩子,一个淳朴的老师——一些几乎可以在这类电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们都可以在《天那边》这部电影中看到。许晓萌大学毕业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最初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3. 《留守孩子》豆瓣评分:8.5

剧情简介: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 《八十一枚金币》豆瓣评分:8.0

剧情简介:父母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明天不得不去工作远离家人在外打拼。所以小朋友只好与家中老人一起生活,变成为留守儿童。奶奶善良的谎言,称小朋友攒够八十一金币,妈妈才回家。小朋友为了实现妈妈会回来的心愿,决定攒金币通过自己的捡废品,矿泉水瓶卖给一位老爷爷后赚取金币。情节峰回路转,穿插着收废品的老爷爷直至后来老爷爷不顾自己生病身体每天都回来收小女孩的矿泉水瓶子。

⑷ 豆瓣8.7,这国产冷门电影太催泪了吧!《我们天上见》

“姥爷,你怕死吗?”

“不怕。”

“为什么呀?”

“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他们在一起,两边都是我的亲人。”

这是蒋雯丽导演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主要讲述文革时期,留守儿童与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虽然故事发生的时代已有些久远,但那浓浓的亲情却跨过了时代的鸿沟,依旧打动着我们,所谓的经典,就是历经时间而不褪色。

故事发生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主蒋晓兰出生的时候正值文革,她的父母因为政治原因被下放边疆劳改,留下了年幼的她和89岁的姥爷相依为命。姥爷酷爱兰花,在孙女出生那年种下一盆兰花,于是给她取名叫小兰,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老人家是希望孙女如同兰花一样健康成长,养成高洁典雅的性格。

可小兰的童年却并不幸福。当时最大的几个阶级敌人就是: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日本以及蒋介石,人民群众对这几个东西是深恶痛绝的,而小兰刚好是姓“蒋”,和阶级敌人是同姓,因此在学校里的她总是被同学欺负和排挤。于是经常逃课的她,有一天刚好撞见了邻居小翠姐姐,对方顺道带着她一起去了趟体育馆,后来又去了体操队。没想到这一看,小兰对体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幻想着自己跳体操的场景。好景不长,逃课的事情被姥爷发现了,虽然宠爱孙女,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还是分毫不能怠懈的,姥爷命令孙女去拿卷尺过来打手板,即使孙女在他面前一直哭哭啼啼,姥爷依旧严惩不贷,告诫她:打她是因为她不仅撒谎还逃学了。

等待父母的日子是漫长且孤独的,小兰时常一个人坐在淮河边,幻想着自己能飞跃千山万水,去边疆和父母团聚。没过多久,小翠姐姐被选中上山下乡,邻里们聚在一起为她送行。小翠姐姐的男朋友身为武术老师,有一技之长,就不必下乡,于是两人不得不暂时分离。见此,姥爷决定送小兰去学体操,学一门技艺,以免将来也被送去下乡了。可小兰的身体素质并不优秀,教练本来摇头拒绝的,好在小翠姐姐的男朋友从旁求情,只好勉勉强强把小兰收下了。这也正是小兰的心愿,她在无意间得知当时的全国体操冠军叫蒋绍毅,也是姓蒋,想着自己成了体操冠军后,同学们就不会再嘲笑自己了。

可学体操是一项苦力活,第一天的压腿训练就把小兰疼得哭天喊地,姥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好在一旁扮孙悟空逗孙女开心。可教练对小兰依然没有改观,认定她根本不是体操的料,于是从来没有认真教过她,甚至言行举止都充满着鄙夷和嫌弃,整个体操队也都多多少少有些排挤她,因此小兰的体操学得并不是很顺利。就这么一遍怀揣着体操冠军的梦想,功成名就之后与父母相见,一边在众人的嘲笑和挤兑之下,蒋小兰度过了自己孤独的童年。

一晃几年过去了,小兰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天她正在自家院子里练体操,听到邻居的几个老大爷谈起朱德总司令,说是最近可能要经过这里的火车站,恰好朱总司令喜欢兰花,几个邻居就鼓动姥爷多养些兰花,到时候给车站摆满,兴许朱总司令一高兴停下来驻足观看,就能把小兰的父母从边疆放回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兰为了早点见到父母,每天夜里都偷偷地把姥爷给她准备的营养品麦乳精全浇到了兰花盆里,指望着这兰花补充营养长得更好。

在体操队里,小兰还是那个饱受排挤的对象,为了不让孙女受气,姥爷用圆木在家里,搭了个单杆给她练习,教练不发体操服,姥爷就买了件泳衣,用其他布料缝缝补补做了一件简易的体操服。虽然有姥爷的百般呵护,可教练的冷漠,同学们的嘲笑、恶意的捉弄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青春期女孩所独有的敏感终于令小兰不堪忍受,她委屈万分地在姥爷面前哭诉。姥爷虽然心疼,但也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当天夜里,小兰做了个飞往边疆的梦,醒来之后越发地想念父母,趁姥爷熟睡之际,悄悄地溜到火车站,爬上一辆运煤车,然而第二天一大早,运煤车又把一身黑的小兰给带了回来。姥爷佝偻着身子找到孙女,明白她的心思,没有多说什么。小兰也知道自己做错了,回家之后十分自觉地捧上了戒尺,姥爷欣慰地笑了笑,没有惩罚,反倒是带着她真正地开了趟火车,让小兰暂时忘记了相思之情。

其实姥爷曾经是以为老跌路司机,当年津浦铁路刚通车,第一辆火车就是他开的。姥爷还给李宗仁将军开过专列,由于驾驶技术出色,李将军还赏给了他三十块大洋,后来日本入侵,他誓死也不给鬼子开车,直到建国后才重操旧业,后来年纪大了,升了做总管,也就没再跑车了。

这几年间,父母每隔几个月就会给小兰寄信。这次他们来信叮嘱小兰要好好听姥爷的话,不要乱跑,等他们回来,只要表现的好,就奖励她两个哈密瓜。没多久,哈密瓜果然就送过来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这还是个稀罕的东西。热心的姥爷把哈密瓜切好分给了左邻右舍尝鲜,连那个教练也都送了,这下小兰就不乐意了。这些年来教练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拖油瓶一样看待,没认真教过体操,干嘛要给她送瓜?可毕竟是姥爷的意思,还是把瓜送过去了。到了巷子里问个路,恰好撞上了教练家的孩子,张口就说她是业余的,小兰立马拉下了脸,转头就走,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瓜给吃得干净,从此以后,再也没去过操房。

几天后,邻居过来拍照,爷孙俩穿戴得整整齐齐,把这些年细心打理的兰花,也摆在了镜头前。之所以这么重视这次拍照,主要是打算把相片寄给朱总司令看,还是期待着能得到对方的帮助。

这天小兰在巷子里给邻居表演单手翻,姥爷看出了异样,一把将其拉了回家,原来她竟第一次来了月经。姥爷立马请了隔壁的老嫂子给孙女做了卫生棉,又认真仔细地在生理卫生书上标出关于月经的知识。晚上,趁着蒋小兰熟睡之际,轻轻地放到她枕边,希望她好好地看一看。

又过了些日子,邻居家里传来噩耗,小翠姐姐在乡下遭遇到山洪暴发不幸去世,小兰去参加葬礼目睹了小翠的尸体被投入焚尸炉里,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么化为灰烬,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直面死亡,深受震撼。夜里,小兰从噩梦中醒来,悄无声息地走到客厅,伸手探了探姥爷的鼻息,她忽然开始害怕姥爷哪天也会离自己而去。隔天清晨,爷孙俩一起去捞鱼,小兰趁机问起了姥爷怕不怕死,于是出现了开头的几句对白。姥爷饱经风霜,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事业有成,只是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性肺结核带走了他膝下的两女一子,绝望之下,他也想过自杀,只是抛下不了小兰的母亲,也就坚强地活了下来。这才有了和孙女相依为命的十几年。小兰又接着问:人死了会去哪里?姥爷答:好人会在天上,坏人在地底。这也是姥爷一生的信条。

一天傍晚,小兰在邻居叔叔家里找到了失魂落魄的姥爷,收音机里传来沉重的讣告:朱德总司令离世。这意味着他不可能再见到小兰姥爷种的兰花,小兰父母回来的日子也是遥遥无期。从那天起姥爷像是失去一直以来支撑着他信念一样,一天天的衰老下去,就连院子里的兰花也一并干枯凋零。医生说他太老了,所有的器官都接近衰竭,只有心脏还顽强地坚持着。或许只是因为小兰的父母外出未归,他始终不放心留下孙女孤零零一个人。

小兰开始学着料理家务,肩负起照顾姥爷的重任。她像是以前姥爷照顾她的样子,每天清早把饼子煎好,水烧好,挤好牙膏,将袄子烤得暖烘烘的,等照顾完姥爷洗漱用餐后,就搀扶着他出门。同样的两个人,不过彼时是你养我小,现如今却是我养你老。

日子一天天过去,姥爷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就像屋外彻底枯萎衰败的兰花。夜里小兰望着曾经精神干练的姥爷,如今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忍不住背过身子,无助地哭泣起来。姥爷已衰老的无法言语,只好轻轻地拍着她的背,枯瘦的脸上挂着干瘪的笑容,就像当初一样哄她开心,颤抖着手又扮起了孙悟空。隔天,小兰又收到了父母的来信,可当她打开信时才惊讶的发现:这竟是父母10年来克服重重困难所寄来的第一封信,如今他们的政治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不久后就能回来了。小兰打开木匣,翻出之前十年来的来信,才恍然大悟:原来那里的每一封信都是姥爷模仿父母的笔迹所写的,只是为了小兰不间断收到父母的信息,让她始终相信,父母还有回来的一天。这场持续了十年的谎言,守护了小兰心中微茫的希望,让她在孤独的成长之中,偶尔还能感受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怀。那一颗颗哈密瓜也都是姥爷托人从边疆买来的,为的只是让这个谎言更加圆满。

午后,阳光明媚,微风和畅,父母将来回来的消息,仿佛温情的春风,卷走了姥爷对尘世最后的眷恋,小兰骑在院子里的单杆上,扮着动物逗姥爷开心,当看到她双臂展开,宛如腾空而起的青鸟时,姥爷再无遗憾,安详地垂下脑袋,去了天上。

几天后,邻居们用板车帮小兰把姥爷的遗体运到山上。天空飘着冷雨,小兰孤独地坐在一旁,翻出装满姥爷一生荣誉的勋章,细心地将勋章一枚枚的别在姥爷的身上,细数着自己犯下的小错误,院子里的兰花是她用麦乳精浇死的,送给教练的哈密瓜也被自己偷偷地吃掉,体操后来也没去练了,她始终记得姥爷当年的话,只要做好事,不撒谎,那就是好人,好人死后都在天上,一生正直的姥爷终于去了天上与亲人团聚,而爷孙俩今日一别,多年之后,只能天上再见。

小兰在山上等了很久,始终没有看到送棺材的人来,来到山脚下,可棺材车却与她擦肩而过,消失在雨幕之中。很久之后,她才明白,或许是姥爷冥冥之中不愿让她看到自己下葬的样子吧。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自编自导的一部半自传作品,蒋小兰的原型就是蒋雯丽本人。影片着眼于那个动荡时代,祖孙之间那种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没有凸显爷孙俩真挚的感情,但种种细节又十分清晰地传达着这份情感。有两处细节非常好:小时候挤牙膏、烧开水、煎饼子的都是硬朗的姥爷,多年以后,角色互换,当年受人照顾的丫头成了照顾姥爷的人,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轮回,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出《陈情表》中的描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同样是祖孙之情,同样朴素而真挚。还有个地方就是:姥爷健朗的时候学着扮孙悟空逗小兰开心,油尽灯枯,连话也说不出来时,还是学着当年的样子逗孙女开心,祖孙之间浓烈真挚的感情在这一块喷薄而出,宣泄得淋漓尽致,赚尽了观众的眼泪。

电影的别名又叫《伞》或者《兰草》,片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如果仔细看的话,不难发现,影片之中绝大多数场景都是雨雪天气,尤其是在外景,小兰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撑着一把伞,可当姥爷去世之后,下葬当天也是阴雨绵绵,小兰去没有打伞,因为这把伞就是姥爷的象征,为她遮挡成长过程中的风雪雨露。另一个重要的象征就是兰花,它不仅代表着姥爷高洁坚毅的性格,同时也与他的生命密切相连,兰花蓬勃灿烂的时候,姥爷精神抖擞,一旦兰花枯萎凋败,姥爷也就行将就木。总的来说,本片是一个值得你在闲暇的时候,细细品味的作品,真的很建议大家去观看。

⑸ 阿钟和爷爷是什么电影

是一部催泪电影,他的名字就是《一只鸟仔孝啾啾》

这是一部关于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电影。想要看这部电影的伙伴,准备好纸巾,因为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催人泪下哦。
这篇这个电影里面的故事非常特别,而且里面既有让人愤怒的事,也有让人寒心难过的事情。
小主人公阿钟是一个留守儿童,特别单纯,但是一直被老师们,同学们欺负,很让人心疼。
阿忠的爷爷呢?是一个年迈只能和自己的孙子相依为命的老人。
两人都比较可怜,而在影片中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也是很让人心疼,引起人们反思。

⑹ 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50字

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念书的孩子2》。

《念书的孩子2》讲述开开进城上学被迫与流浪狗“小胆儿”分离,但这条通人性的小狗与善良的小主人之间的情谊跨越地域阻隔,始终由一根细细的电话线连结着。为了让小胆儿吃饭,开开悄悄地捡废品凑话费给小胆儿打长途电话。春节过后,开开和城里结识的新朋友终于迎来了进城探亲的小胆儿。小胆儿学会了捡废品,却不幸出了车祸。开开流着泪给濒死的小胆儿念起书来……

被开开和小胆儿之间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再也忍不住要哭了出来!我们也应该了解到影片的用心,影片聚焦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刻画了他们的生存和精神状况。他们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孩子!

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篇2

星期五放学后,我把作业做完了,就和爸爸一起观看老师推荐的电影——《念书的孩子II》。

《念书的孩子II》是一部典型的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影片中九岁的路开和爷爷一起生活,他是一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好孩子。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没有父母的关爱,只能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不过好在开开还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小胆儿,这是开开捡的流浪狗,小胆儿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欢笑。

开开的爷爷有肺心病,开开看到爷爷很早起来煮饭,为了给爷爷减轻负担,就求着爷爷教他做饭;看到爷爷和面的时候一直咳嗽,就让爷爷坐下来休息,自己来和面。一次爷爷煤气中毒,他打电话叫救护车,总算把爷爷给救活了。开开每天在学校借书,晚上回家给爷爷念书,开开为了腾出时间给爷爷念书,开开在学校早早地就把作业完成。晚上一边念书,一边等着远方的爸爸妈妈打来电话,这可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吧!

不久后,开开的爷爷过世了,他的爸爸妈妈回来给爷爷做了后事后,准备带开开进城,可是开开不愿意,他想留在这里读书,他的爸爸跟王老师说了晚上开开在她家住,但是开开就是想在自己家里生活。爷爷不在的日子里,开开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台阶上写作业,啃馒头,喝凉水,条件再苦,也不忘记学习。开开有个远大的理想——考上博士,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不像爸爸一样长时间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和家人!过了几天,他爸爸回来后问开开什么时候没做饭了,开开说已经有三天半了,后来,开开的爸爸带着开开进了城,在城里念书,在上车的时候,爸爸不让开开带小胆儿上车,硬把牵狗的绳子从开开的手上拽掉,最后,小胆儿还是没有上车,客车开了,小胆儿在后面死命的追啊追啊……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开开真是敬佩,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父母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哗哗地流着,仿佛开开在对着我说一样,让我感受颇深。看看开开,再想想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比开开好得多,而且我们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因此,我们要向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念书的孩子2观后感篇3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念书的孩子2》这部感人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

这个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开开的农村小男孩和一只名叫小胆儿的小狗的故事。开开要跟随父母去城里上学,而开开舍不得自己的同学、老师以及和自己相伴了许多年的小狗小胆儿,开开想要小胆儿和自己去城里住,而开开的父母骗开开说车上不能带小狗,开开很失落。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狗追着车而不能下去把它抱上来,开开哭了,他哭的很伤心。到了城里的学校后,开开认识了一个同学“银行家”王靓,他教了开开怎么用电话卡。开开从自己的好朋友燕子那里得知小胆儿在她家,不肯吃饭,直到开开劝说小胆儿它才肯吃饭,从那以后开开天天就给燕子打电话给小胆儿读课文听,可是打电话得花钱啊,他从王靓那里得知捡塑料瓶子可以赚钱,并且饭店里的瓶子更多更容易捡,于是开开每次放学就去捡瓶子卖钱。有一次开开到饭店里捡瓶子被人发现了把他赶走了,开开的妈妈看到了想要叫住他,话还没出口开开就走了老远了。一天开开的父母去买东西看见了开开在电话旁边读课文以为是跟老师背书,凑近一看原来是给小胆儿读课文呢,到家以后开开父母就质问开开这电话卡从哪里来的,开开就说是从同学借钱买来的每天百分之一的利息,开开的父母笑了,就跟他说我们一星期打一回就行,用我的打。这个星期我们回去看看村里。

到了村里开开就看见燕子和小胆在等他们,小胆儿看见了开开撒开腿就跑向开开,开开也抱住了小胆儿。开开想要小胆儿和自己去城里住,这回开开的父母瞒不住了,就给小胆儿做了个笼子让小胆儿可以进城去。

到了城里开开的朋友王靓和小胖都在等开开,开开向他们介绍了小胆儿。从那以后开开就总是和小胆儿还有那一群好朋友去捡瓶子卖钱,直到那一天,小胆儿想要捡栅栏外的瓶子就爬了上去,跳下来的时候把内脏摔坏了,最后送往医院已经救不活了,开开痛哭流涕!

看了这个电影我感触很深,狗白天黑夜为主人看家护院,主人心情不好时拿它出气,打它骂它,它也不生气。有时,狗成了人们开心、解闷的东西,它不求锦衣玉食,只要主人给的吃剩的食物就行了。狗对主人最忠实,只要主人不弃它,它就永远追随主人,直到生命结束。

⑺ 反应农村孩子坚苦生活题材片有那

电影《光棍儿》讲述的四个老光棍的故事:北京附近的一个顾家沟...郝杰跟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电影《不想长高的孩子》反映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高清数字

留守励志儿童电影《小小擦鞋匠》

《天堂之路》反映农村打工妹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边》是讲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红了》是一部反映农村干部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

《会说话的风筝》是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证书》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影

《果实》一部勾勒陕北农村风情画卷的影片

《燕衔泥》新农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电影

《圣水湖畔》 20集电视连续剧 讲述了一个保护耕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的故事。

《稻花飘香的季节》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本剧——以江汉平原上由两个行政小村并村后的变革与发展为主题。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边》 这是讲述一名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烧锅屯钟声》8集农村题材连续剧 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部副部长杨天虹进驻烧锅屯,为村民先后解决了集资款、土地、失学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烧锅屯终于有了掌声与笑声。

《山坳里的庄户人家》是一部农村题材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该剧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年年月月日日》一部反映农村青年农民的生活

《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奔小康过程的现实题材作品

反映80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
《生财有道》
《月亮湾的笑声》
《喜盈门》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阅读全文

与有关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水一方电影结局 浏览:404
跟男友看电影会有生理反应吗 浏览:358
国外电影女人被刺穿心脏 浏览:913
悲伤逆流成河免费观看完整版电影演员 浏览:156
电影夜店之王演员 浏览:324
练口语的英语电影片段 浏览:595
国产青春题材的电影 浏览:156
哆啦a梦2019年大电影中文版 浏览:918
国语版电影天使与魔鬼 浏览:901
关于女人励志的好电影 浏览:601
2015国产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190
电影中的翅膀特效怎么做的 浏览:779
2021年适合儿童看的僵尸电影 浏览:876
讲述女孩从大山走出来的电影 浏览:384
云南哪里看5D电影 浏览:898
美女特工被灌白酒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910
哭声韩国电影台词 浏览:235
曾志伟补课老师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48
有海洋的电影台词 浏览:904
活魔人电影高清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