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什么角度
15种拍摄电影常用的镜头
按景别分:
特写(包括超特写):为了使观众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征。
中景:一般为半身像,为了体现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比如使用某个物品,或人物肢体语言很重要。
远景(包括超远景):为了表现所有环境或表现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围等等。
视点镜头(POV):拍摄画面为角色的视角,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类似于第一视角的FPS游戏画面。
按人物数量分:
单人镜头(solo)
双人镜头
三人镜头
依此类推
按镜头角度分:
平视镜头(eye level):拍摄画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响画面中的人物关系
仰角镜头:画面仰视,为了表现角色形象高大或占主导地位。这里的仰角镜头不一定指的是镜头是向上拍的,有时候也指的是画面中各个人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例如一个向下俯拍的镜头,但是画面中主体的空间位置要高于次要人物的空间位置,那么这个镜头也可以算是用来表现主角的高大。
俯视镜头(顶视镜头/鸟瞰/航拍):为了表现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环境。
斜角镜头:拍摄画面倾斜,为了使观众注意到画面的不平衡,表现某种意义的失调。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过肩镜头:拍摄画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现拍摄镜头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最常见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对话,这种时候经常采用过肩镜头。
跟随镜头:平移,镜头向左或向右移动。跟随主体移动。
摇臂镜头:镜头向上或者向下移动。
滑轨镜头:镜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变焦镜头:画面空间不变,只是画面拉近或拉远。
无规则运动镜头:镜头围绕一个主体不定向运动,一般可以增强画面的运动感,使画面更有张力,缺点是画面看起来有些混乱。例如《谍影重重》系列里面的动作戏就是无规则的运动镜头。
360°环拍:展示角色的同时,也全方位展示了环境。
② 拉片分析中的“视点”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视点就是聚焦者感知事件时所处的角度和位置。
影片分析(拉片):主题。
一主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③ 间接主观视点和导演视点怎么分别
间接主观视点和导演视点区别在于视角不一。
间接主观视点从电影中人物的视角出发,以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去看符合情节的情绪需要,对观众的心理带入更加强烈,你就是角色;导演视点则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塑造人物和渲染场景,人物的视点依据不强烈,导演想让你看啥你就必须看啥。
主观镜头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又有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
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④ 电影摄影的视点技巧有哪些
电影摄影的视点技巧有哪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电影摄影的视点技巧,供大家参考!
1、旁观Tension Away
演员在一个对话镜头种,通常都会有眼神的接触,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因为在实际生活种我们与一个人对话时也是这样的。
但是,导演也可以运用旁观技巧进行处理。演员或许在整段对话种没有互相对视,或许会在一个特写镜头种肩并肩挨着,凝望着远方,而从未瞥对方一眼,不仅如此,还可以采用让演员背离摄影机的方式。当观众在一个镜头中看到的是角色的背面而不是正面时,该角色会从场景中被孤立出来。旁视可以创造出一种孤独或寂寞的感觉。当演员避免视线接触时,旁视可能在暗示掩盖着的情绪或者怨恨。
2、带物(主观)视点 Inventory POV
带物(主观)视点是基于标准的主观视点技巧的一种变化。角色通常会在其面前拿着一件物品——例如一把刀,或者一把枪,这件物品会在画面中出现,让观众看到角色手里正在拿着的是什么。
3、物体(主观)视点,POV Object
物体(主观)视点采用的是无生命物体的视点——例如一台打字机或者一听苏打水的视点。当演员需要碰触、或者与一件物体进行互动的时候,观众会从这一种独特的视点看到画面。
还有另一种是,抛射物(主观)视点是指镜头跟随一个抛射线(主观)视点是指镜头跟随一个抛射物行进,例如射向目标的一颗子弹,或者一支箭。这种镜头会让观众“体验”一把抛射物的感觉,并且看到其造成的结果。
4、(主观)视点 POV
POV代表(主观)视点,指的是观众看到的正是影片中的角色所看到的景物。(主观)视点可以用来强化观众对银幕角色的情感依恋。
5、直视摄影机Tension to Camera
在电影中,演员通常是不直视摄影机的。避免这样做的原因的,这可能会给观众的一种暗示:演员被摄影机搞得心烦意乱了,或者演员宁可要看着观众都要不看剧中的其他角色。
然而,导演会为了特殊效果而运用直视摄影机的技巧。选择让演员直视摄影机,会使观众不安和紧张。另一方面,直视摄影机技巧可以让观众对一个特殊镜头或设置引起注意。
6、打破第四面强Broken Wall
在电影的设定中,演员是不与观众对话的。电影角色存在于其独立的“电影时空”中,不与观众进行互动。
当演员转向摄影机并与观众进行对话时,我们就看到了打破第四面墙这个技巧。打破第四面墙这个词是取自戏剧的专门术语,因为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身后是有三面强的。
而假想中的“第四面墙”,指的'是分隔角色与观众的那面墙。当这面墙被“打破”的时候,剧中的真实空间与观众的真实空间就交融到了一起。
7、窥视视点Voyeur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窥视者——暗中监视者银幕上角色们的私生活,那些角色并没有让我们闯入他们的生活,那些角色并没有让我们闯入他们的生活。我们仅仅是为了施惠于自我,用他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来满足我们的胃口。
窥视片段可以是特意设计的,使我们感到自己在窥视银幕上的角色,而不是单纯地感受者影片所讲述的故事。镜头也许会采取加边框(从隐蔽处通过双瞳望远镜观察)这样一种方式,来强调一场戏的窥视视点。
8、筛滤 Screen
筛滤技巧是指用一个简单的物体充当整个画面的过滤器。当我们看一个电影片段时,画面是透过百叶窗、彩色玻璃或者是一种材质(比如水)来呈现时,此时我们的视点就被筛滤技巧过滤了。
筛滤技巧对于营造镜头气氛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帮助观众洞悉角色的情绪或感觉。
9、映像Refletion
映象是神秘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有趣事物。我们看到的是反射出的影像,而不是世物本来的面貌。镜子就是最常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