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喜剧片《嗝嗝老师》,捕捉生活最动人画面,感动是最低限吗
一直对印度喜剧电影充满好感,这一部《嗝嗝老师》也不例外,不用看都知道会是什么套路,但依旧打动人心,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老师,一群社会底层的青少年,感动无疑是最低限,也不要苛责故事的理想主义励志和套路化的情节。一是事物没有完美的,二是没有了这些,影片也不大可能有趣好看,也不大可能让你感动。最后的结尾是点睛之笔,让观众的注意力从励志回到了教育的主题,也同样是对主人公的升华。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让知识回归生活并赋予趣味,受人学识也受人道德,这是影片通过一位嗝嗝老师唤醒了久违了的对老师基本责任的呼唤,影片通过f班的逆袭大胆的颠覆了这样的阶级堡垒,好像一面清澈的镜子反射教育的问题拷问教师的职责,只是电影里带给人希望,现实中却寸步难行。回归教育的初心,在唯利是图的当代已是妄想。你是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的呢?
Ⅱ 《嗝嗝老师》里哪些情节打动了你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让人知道了妥瑞士综合征这个病症,在感动中完成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就是它传播的观点,连一个病人都可以成为好老师,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也让无知的人学会宽容。无知和歧视是结伴而生的。只有远离了无知才能有效的阻止歧视!
不放弃自己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相信终有一天会追赶而上,超越自己,改变命运!不要用为什么寻找借口,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力量。也是这个故事的最深远的含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Ⅲ 《耳光》这一巴掌打醒了多少女性,你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呢
在印度的电影中最常见到的场景不是唱歌跳舞,而是令人汗毛而竖的耳光,几乎在每部电影中,都有着女性挨打的场面,而印度是全球家暴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说有一半以上的女性都遭受过家暴的袭击。
看似是一件小事情,但毕竟家暴只有零次或者无数次,如果今天你无视别人的巴掌,那迟早有一天,这个巴掌将响在你的脸上,更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睁开自己的眼睛,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Ⅳ 印度电影老师打嗝叫什么
印度电影老师打嗝的影片名叫《嗝嗝老师》。
相关资料: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是由印度YRF电影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校园励志喜剧电影,由西达夫·马贺拉执导,拉妮·玛克赫吉领衔主演,内拉吉·卡比、萨钦、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等联袂出演。该片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女老师奈娜·玛瑟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该片于2018年10月12在中国内地上映。
Ⅳ 印度的神作!电影《耳光》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述的是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放弃工作活在丈夫背后,在公共场合被丈夫打了一耳光之后,开始重新审视感情和婚姻的故事。
Ⅵ 求一部印度歌舞剧,可能是电影里或者是电视剧里的,讲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心心相通,老师拿戒尺打男孩
来跳舞吧|Aaja Nachle
导演: Anil Mehta
主演: 玛德胡瑞·迪克西特 Darshan Zariwala 拉格胡维尔·亚达夫
类型: 歌舞
上映日期: 2007年11月30日 印度
剧情
影片讲救述了一位居住在美国的舞蹈家回到印度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Dia是一个住在纽约的离婚印度妇女,在得到她的舞蹈老师去世的消息后赶回印度帮她去世的老师拯救一个剧院,剧院是她以前和老师表演舞蹈的地方,而当地政府打算把这个剧院拆掉改为购物中心,Dia虽然已经离开故乡十多年,但坚强的她决定和当地势力做斗争,而筹划的
并最终玛赢得了民众的心。
Ⅶ 《嗝嗝老师》作为又一部印度神剧,剧中女主有着怎样精彩的表现与值得一看的作品
《嗝嗝老师》由演员拉妮·玛克赫吉出演,这部电影真的是值得一看,它得到了“零差评”的评价,而女主拉妮·玛克赫吉的演技也是非常优秀的。这部电影是印度的一部教育题材的片子,里面包含了喜剧色彩,而女主拉妮·玛克赫吉将幽默与励志体现给了观众。
剧中女主拉妮·玛克赫吉的人物设定是一个说话稍有障碍的人,她发音不准,却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成为老师,她相信自己,尽管也受到许多人的怀疑,但最后还是带领一些调皮的学生走上了巅峰,这部片子非常励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女演员拉妮·玛克赫吉有一幕是自己咬胳膊的一幕,演的真切真实,让人感动不已。
除了这方面,因为这部剧也算是喜剧,所以她也将女主的幽默从各个方面展现给观众,以至于让这部剧更加有特色。
其他的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风采》、《我和你》、《班迪与巴卜莉》,她的第一部电影虽然票房不好,但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Ⅷ 为何都说电影《耳光》,给了印度男人响亮的一耳光
《耳光》是一部描写印度女性的电影,电影从一开头阿穆精心的为丈夫准备着他上班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早餐,公文包以及路上需要的各种东西,丈夫也很争气,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如果完成这次任务,以后就可以搬到富人区居住,到那个时候她就可以换蓝色大门的房子,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蓝色的,她也不知道。
Ⅸ 《嗝嗝老师》:印度特色商业大片,笑着让你思考
昨日观看了《嗝嗝老师》这部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梦想成为教师的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患者,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如愿,带领全校最差班级的学生们走上逆袭之路的感人故事。
电影是从一位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会时常打嗝)的女老师奈娜拉开帷幕。开篇,就迅速点出了她异于常人之处和影片的几个主要冲突点。
身揣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的她参加一场又一场面试,5年过去了,被18所学校拒绝无数次,光是被自己毕业的母校就拒绝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于这个时常抽动的病症。
这是一种无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紧张时症状就会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尽了嘲讽,成年后也被不断质疑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这些,都是她不断碰壁的前史。
终于,母校还是给她送来了橄榄枝,却不料这背后是更大的困境。因为她面对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学生,而是因为土地征用,被并入圣蒂克这个“私立高端学校”的14位“贫民窟问题学生”。圣蒂克的学生和老师们几乎来自于中产或富裕阶层,时不时会对他们流露出歧视的倾向,而9F班的这些学生也各有各的家庭问题和性格问题。
所有问题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学身上化为了叛逆,他们不但荒废学业,还经常恶搞奈娜老师,与9A班的学生们发生冲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师”最苦心积虑的事。但大家面对她的善意并不太领情,还一再给她各种打击,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严重发作。
可以说,《嗝嗝老师》和许多其他国家涉及教育观念的电影们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在于它“印度电影”所特有的社会性探讨。
这类电影的最大共同点,就在于——
它们通常能通过各自百转千回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严格可控的高潮收尾,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令人感动的人际情感,面向尽可能广的全年龄段受众群,从而在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观众共鸣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满喜剧类型元素的前提下,让观众收获期待中的欢笑和感动,同时带出了大量社会性上的探讨,事关阶层与教育体制等。
在电影中,有一个如今我们在印度电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经会“见怪不怪”的镜头:在贫民窟眺望时,会发现离这片破败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楼林立都市。
随着嗝嗝老师挨家挨户的家访,这部电影再一次地,为我们展现了印度这样典型的“格差社会”。
什么叫“格差社会”?简单而言,就是随着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有了明显的分割,民众间形成了严密的阶层之分。在印度,1%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穷人阶层只拥有全国财富的4%。
随之,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甚大,阶层区域固定不流动,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是极难的事。很多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就处于“再拼命,也无法逾越贫富的鸿沟”的状况,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形成循环。富人坐享丰厚的物质资源,贫民窟里的人却连日常用水都要抢。
但其实,很多被人视而不见的贫穷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9F班的孩子们,在日常下课之余,就各自过着在破败的菜市场里卖菜、贫民窟聚众赌博小喽啰、货车司机的子女、修自行车店打工的日子。甚至于,有个同学见到老师,还会因自卑而装作不识。他们的父母,甚至迫于生计,没有一人能来参加家长会。
有个家长对老师说道:“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而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
这是底层朴素而真实的愿望,自己的孩子也许并不会出人头地,成长的路上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但还是要寄希望于他们。
在学校里,贫民窟的孩子们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们发生冲突的同学不来自别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这是因为阶层不同、学习成绩差异的摩擦所致。生活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仿佛在一个现实中,便能开辟出另一种现实的平行宇宙。学校与社会生活给予了9A班的“学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气扬的资本,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宽容与信任;而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们所不曾拥有过的。
但另一方面,电影并没有刻意对9F班的孩子们进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产生冲突的更大责任方,是9F班。因为这些贫民窟出身的孩子们有着更为自卑、消极的人生态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们责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为身份的不同,放弃了和A班的同学进行更好地沟通与结交,反而选择了抽烟、赌博、恶作剧等恶习,企图用这些将内心里向善的自我封闭起来,以满身的獠牙和锐刺示人。但其实,这些不是他们的本来面貌。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爱。”嗝嗝老师显然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励孩子们直视自己的出身和天赋、缺点,擅用启发式教学,将操场改造成了“另一种教室”,自由发散的思维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欲。
她知道该如何维护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会区别对待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9F班的同学开始学会积极地处世,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差距也在缓慢地弥合与冰释。嗝嗝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和对群体的双重拯救。
但这些,也许还是不够多。作为一个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这个无人问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时间;她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前能在学校里学习,而这些学生们也差点就要被集体退学。
这绝对不是在刻意“卖苦”,社会便是如此。很多时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鸡汤”就能顺心如意,无可奈何也是常态。
在电影的最后,没想到会是一直戴着反派脸谱的那位9A班的老头老师,在台上进行了点睛式的一段演讲。
他说道“二十年前,以为老师的教学难,如今发现原来做学生更难。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会被人批评、不用承担后果;而当学生,则要面对老师的批评、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既是他对自己一贯用“有色眼镜”待人的行为所作的反思,也是对印度社会的教育体制现状的反思。
《嗝嗝老师》讲了很多主题,但电影的核心,其实就是展现出在遇到社会与人生的困境时,要如何选择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回避问题。
嗝嗝老师不仅破除教育的教条主义,给我们展示了即便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里,也能拥有的理想化教育环境。同时,她也战胜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饱受嘲笑与欺侮,面对再多、再大的质疑,也能坚信心中的善念,并凭此做出自我选择,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年来上映的大批量印度电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戏为主的,带有鲜明女性视角的电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倾向于这一部的表达。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赎的客体,也不再是只有拥有巨大天赋才能成功逃离残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为自己发声。如《死亡诗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也许,在经历了众多印度电影的大卖和《我不是药神》的暑期轰炸之后,这类带有深厚“印度电影印记”的作品,已经没那么让我们的观众感到“新鲜”了。
但《嗝嗝老师》依旧有它的优势——它融“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战胜自我的平民励志和格差社会的探讨为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