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德烈·巴赞影人评价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的1945年5月14日,安德烈·巴赞,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作为义务教员、《青年电影协会》组织者和《精神》撰稿人,为雷诺汽车公司的工人放映了马塞尔·卡内导演的《太阳升起》。这场活动标志着他在战后教育和电影迷影运动中的崭新角色,电影与教育在他心中紧密相连,他发现电影是教育工人们的有效工具。
巴赞的名字在1958年《电影手册》中开始闪耀,尽管当时杂志尚年轻,而特吕弗还是个争议人物。他的逝世引发了众多名人和文化人的关注,包括克罗德·贝朗热的赞美诗,以及罗杰·热让和雅克·弗罗的致敬。巴赞被誉为“放映员式影评人”,他的影评和活动影响了整个法国电影界,甚至国际上,如威尼斯电影节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奖项。
巴赞的精神遗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理论贡献上,他的生活和工作也充满了传奇。他从一个热爱阅读自然科学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深入钻研艺术、哲学和文学的学者,他的影评和活动体现了“激情与清醒、钻研与分析”的完美结合。他的影评风格既不同于理论家的高屋建瓴,也不同于迷影导演的热情直接,他更像是一位“世俗哲学家”,在大银幕前和公众媒体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尽管他的影评理论著作不多,但他的文章被广泛传播,对电影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倡导的电影美学和导演评价方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影响延续到了下一代,如特吕弗,他被誉为“放映员-思想家”,留下了独特的电影文化遗产。
巴赞的生活和思想交织成一个圣三位一体的电影理论家形象,他以实际行动和理论贡献,塑造了电影迷影运动的精神核心,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国界,成为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