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能告诉我人为什么活着的电影
三部电影——探寻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时时刻刻》(the hours)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
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
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影片是关于三个女人的一天,很普通的一天。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家庭。这一天,Virginia构思着她的小说,Laura准备跟她儿子做一个生日蛋糕给她的丈夫,Clarissa正在为一个party忙得焦头烂额。这一天,似乎都是被一本书《达洛威夫人》所联系在一起。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最大的一致,是她们内心都依然活着的梦想,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着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的生活。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
很喜欢雷纳德与维吉妮娅之间的一段对话: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为了对比,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
“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第二部:《在云端》(up in the air)
Ryan爱孤独,游戏人生,及时行乐。他不和任何人交心,保持自己的独立,家里比酒店还要简单,生活就是飞机上的虚无缥缈。他背着他著名的背包理论,处处演讲,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
你的生活有多重?
假设生活就是你肩上的背包,朋友、同事、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父母、妻子、丈夫、男朋友、女朋友每天都会给你一定的期望与托付,感受一下这个背包,想像一下肩上的背包嵌入你双肩之中,你和他们的约定、争辩、秘密、承诺,这些都是你需要承担的重量,需要你忍受的痛苦。再作个比喻,看看你背包里都有些什么?从小的开始,牙膏、牙刷、衣服、台灯、毛巾、枕头;一直到大的,电视机、沙发、床、餐桌、汽车,甚至是你的房子,而且重量还在不断的增加,你背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背包走在人生的路上,感觉累吧?那么像我一样,放下背包,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烧掉,背起那个空着的背包继续上路……
然而,自从他被迫与新来的Natalie,一个意志坚定、渴望一份真挚爱情、向往正常生活的小女孩一起搭档,他的内心开始逐渐改变,他开始明白生命的意义,恰如他在最后时分说服妹夫的那段话: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大部分人要将生活的背包装得那么沉重?因为,生命的过程,是需要陪伴的,哪怕你早知道,最后,你将孤独地死去。
第三部:《纽约提喻》(Synecdoche, New York)
所有发生的都成为戏的一部分,
正在发生的也成了戏的一部分,
还没发生的戏将要演到。
最后戏死了。
如果没有衰老和死亡,对过去的岁月你是否还会觉得遗憾?查理•考夫曼把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强塞进了这部电影里。这绝不是一部令人快乐的电影,它和生命、死亡一样彻底悲观。
"We're all hurtling towards death, yet here we are for the moment, alive. Each of us knowing we're going to die, each of us secretly believing we won't"
我们愈要发掘何谓生命,何谓死亡的时候,我们愈无法找到答案。因为一切都无从稽考,一切都没有答案。
"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Well, fuck everybody. Amen. "
不过是这样而已。
B. @_小友:生活不是电影,可活能了一部电影什么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电影是虚构出来的美好生活,现实是活在当下的残酷事实。
可以这样回:生活总是充满意外,也许在转角处,会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
C. 你知道有哪些冷门,但是实际上很棒的影视作品吗
这个就太多了,好多电视剧演的很好看,但是在内地并不火。例如蔡少芬的《千里姻缘兜错圈》还有一部非常冷门的电影《活着》等等。
《活着》这部电影,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也是伴随着中国时代变革的故事。活着电影版并没有余华书中写的那么惨烈,但是也充分尊重了原著,把每个人的一生描写的很到位,特别贴切那个时代的人物。
蔡少芬,本片的形象是普通家庭女人,普通得让观众感觉不到她的漂亮和魅力。她,被男生摸,被男生打,被男生骂,被男生笑,却并不拒绝,也不太生气。她做家务,洗衣服、扫厕所,对臭味也没有表现出十分的反感。正因为她这些普通妇女的表现,尊贵感、明星感,几乎荡然无存。
整部剧节奏明朗较快,浮夸路线,真的是一部好的喜剧片子,推荐大家去看。大家有什么推荐呢?
D. 影片《活着》被禁,你怎么看
这就是提醒影视工作者,尽可能不要有把柄,否则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你以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职守的臣僚就不敢说真话了吗!(莎士比亚《李尔王》)
只要有人甘愿去做弘扬主旋律的喉舌,就有人愿意去揭伤疤,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但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广电不答应:你要么夸我要么夸我,否则就闭上你的嘴。
由于文学和电影的受众和传播程度不同,所以电影拍摄的限度更大,很多在书中可以有的东西在电影中是决不能出现的,你敢说我就敢禁,比如《活着》的书比电影的尺度更大,但书可以发行,电影已经力求委婉了而且只是展示了书的一部分却还是不允许上映。如果张艺谋敢完全按照书来的话,被杖毙的就不只是电影了,估计还有他自己。因此为了我不会和《活着》遭到一样的下场,这片影评我只分析建国前的30多分钟,我把我犀利的言辞指向吃人的旧社会,免得不和谐。不要小看这30分钟,一部电影好,光从开头的前几分钟就能看出来,纵观电影库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教父》还是普通的优秀商业电影,都是在前10分钟建立起自己的逼格的。因此用30分钟的内容去洞悉一部伟大作品的风采是绰绰有余的!
E. 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线索的设计至关重要。一条明确的、活跃的线索就像一根坚韧的丝线,可以将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要素像串珠子那样串联起来。那么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叙事线索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三,《活着》电视剧叙事线索的设计
电视剧《福贵》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徽,也加入了安徽地方戏曲花鼓戏作为叙事线索。电视剧里将故事的开端提前,用五集的容量讲述了福贵和妻子家珍的恋爱故事,花鼓戏就成了两人之间传情达意的桥梁。在影片结尾,家珍也在福贵演唱的花鼓戏声中安然离世。不同年代背景下,花鼓戏的唱法或许不同,但是热闹的花鼓戏一直都是剧中人物情感的传承和延续。同时,花鼓戏的加入也丰富了凤霞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没有过多描述凤霞的个人生活或者个人追求,更多的是把凤霞作为牺牲品一样来塑造。而电视剧则通过花鼓戏让哑女凤霞的悲喜得以宣泄,为凤霞找到了另一种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虽口不能言,但情不可减,体现了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