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海伦凯勒》在哪里看
可以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网,搜狐视频等网站观看正版视频。
电影剧情简介:
耳目失明的海伦在父母的溺爱下脾气暴躁完全无法交流,安妮老师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改变了海伦的一生。
用网上的话来说就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他人撑伞,安妮与弟弟从小成长在福利机构,见过社会险恶与福利机构的黑暗,所以在得知海伦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往福利机构时勃然大怒。
她向校尉承诺两周内教会海伦拼写并理解语言,但海伦以为只是手指游戏无法理解真正意思,无论老师多么有耐心都一直没有成功。
剧情走向高潮与结尾处,当海伦理解了水的含义,把water的字母拼写在安妮老师手上的时候,我不经潸然泪下。
海伦很幸运遇到了安妮老师,同时她自己也很勇敢聪明,她的人生从那一刻开始焕然一新,致敬安妮老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看完想说:人生没有奇迹但是努力会有结果。
2. 老师如何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
我想告诉你,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一定要对于他们采取一种轻声细语的方式,脾气暴躁的孩子,那么肯定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的不好的事情,比如说父母对他不关心等等等等,他导致他脾气暴躁,其实脾气暴躁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在于他所处的那个环境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么我想告诉你,孩子如果脾气暴躁的话,那么你应该对它轻声细语,不要让它继续下去,因为让他继续下去的话,其实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反而这样还会伤害到他。所以说轻声细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我相信在和孩子接触过程中,你也会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3. 如何评价电影《暴躁家族》
精益求精的一部精品电影,用了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导演的拍摄手法都在塑造这一家人,很丰富的故,精巧之上才有精彩的电影。
4. 迄今为止,你认为哪部电影对你震撼最大
相信很多看过《一秒钟》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电影的故事竟是如此简单。电影《一秒钟》聚焦于为了看电影中的女儿的张九声、想偷胶片做灯罩的刘闺女和负责放电影的范电影,讲述了他们三人阴差阳错之下,与电影发生不解之缘的故事。
对小人物的关怀《一秒钟》故事虽然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沉重的时代记忆、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被裹挟的悲情、无奈和无助。
《一秒钟》不仅仅指的是张九声女儿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长,更指的是张九声为了看这一秒钟,甘愿付出一切,甚至搭上一辈子。
还有一点就是范电影这个关键人物,应该是充满悲剧性的,但电影人物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令人发笑,缺乏应有的悲剧性,感染力并不够强。而他冒着风险偷偷剪下两张胶片,给张九声送去之时,内心应该是有挣扎和纠结的,电影中给他的发挥空间并不太多,并没有展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有点可惜。
虽然电影有些许遗憾,但《一秒钟》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值得一看。
5. 看过电影《狗十三》你有什么感悟你又看懂了什么
这个电影里有三个人物要说,分别是小女孩、爸爸、爷爷。
电影里明、暗讲了两个故事。明里的就不说了,看过电影都知道。暗里的故事从开头爷爷面对新生男婴,说:“女孩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的,到了男孩得郑重,叫昭昭……”开始,一直到电影结尾处,爸爸接李玩亲妈电话哭泣,并突兀的放了首歌曲《再回首》,把故事完整讲出。
爸爸当年和妈妈生了女孩,非常恩爱,但此后十来年没生出男孩,也许在爷爷的介入下,遂离婚,到电影开头娶了小新娘,生了个儿子。
其实,故事还有一个暗线,就是奶奶的人生与爷爷奶奶当年生下男孩——李玩的父亲的过程。不过这条线晦涩不明,不说了。
好了,说说感悟和结论。
电影里的两个父亲关键时刻都缺乏面对真相的勇气(包括奶奶与后妈),比方说丢狗后爷爷的沉默,不敢亲自去和孙女解释,比方说李玩在狗死后在酒局上吃狗肉……
究竟是因为什么,也许是面子,也许觉得对方是小孩子……但我个人觉得有些牵强。对了,电影里还若有若无的唾弃了下挫折教育。
我的感悟,我的感悟不是中国式教育,或者中国式家庭关系,我的家长不缺乏勇气,不过和电影一样确实总觉得我是小孩子……所以,看电影时候,我的感悟与感触是怀念小时候。
同样,我其实不觉得李玩缺爱,从狗引出,到成绩进步希望引得爸爸的关心与爱,我觉得李玩转变的有些生硬,子不语怪力乱神,哪有什么一夜长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是删减版,毕竟电影13年就拍完了。
所以,电影想表达的不一定是中国式教育与中国式家庭关系。从电影中附庸风雅的“成功人士”酒桌上大人不知《时间简史》上看,女孩也许也不懂父亲说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联系到女孩一直喝牛奶呕吐,也许,我估摸着,大概曹导是其实在三代关系下表达对中国传统家庭与现代西化成长下的新矛盾呢?!导演在这里叙说着西方普世文化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谈起中国式教育,人们总是记住了其刻板,守旧的印象。《狗十三》讲述了一个十三岁少女李玩因为其爱狗爱因斯坦走丢之后的种种故事,而一家人为了掩盖事实,而用另一只狗来蒙骗李玩的故事。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来讽刺中国式教育。
1.李玩爸爸来到学校,竟然连老师姓氏都忘记
李玩爸爸因为李玩英语学科的薄弱,而被叫到学校来处理这个问题。却连老师名字都叫不清楚。许多家长何尝不是这样?平日里毫不关心孩子学业,整日忙于工作,无暇管理孩子学业,很少与孩子老师进行沟通理解。只会看到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和陪伴孩子。
2.父亲用钱哄李玩开心
大人世界的观念普遍是金钱至上,以为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孩子不开心了则拿金钱来哄孩子,而从来不过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多孩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钱,他们可能只是希望父母多陪自己几分钟,与自己多说几句话,多关心关心自己。
3.用另一只狗来骗李玩爱因斯坦已经找到
这是本影片的核心事件。大人世界无法理解小孩的世界。李玩经过多少与爱因斯坦的相处之后,已经对爱因斯坦产生了深厚的 情感 。尽管爱因斯坦只是一条小狗,尽管爱因斯坦与她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是建立起感情有时在小孩世界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以至于爱因斯坦走丢时李玩那么伤感。如同与一个相处多年的挚友离别一般。
而这时,“大人们”却合伙想了一个办法,想要瞒天过海。他们找来了一条新的小狗,并且将其说成是爱因斯坦。但是李玩哪有那么好骗,于是大人们就开始了洗脑模式,说教模式,欲图感化李玩。
但是李玩却很执着,一定要找到爱因斯坦,于是他白天寻找,夜里寻找,并且有一次夜间在外面喝酒到很晚,以至于爸爸忍无可忍,因为这件事,多年未出门的奶奶都出门寻找李玩。于是父亲迁怒于李玩,终于父亲的怨气爆发,对李玩大打出手。这也为李玩之后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在大人世界里,小孩们仿佛不应该有自己的 情感 ,小孩要无条件地服从大人,需要让大人少操心,这仿佛就是一个好小孩的标准。
4.李玩宴会吃狗肉,李玩遇见爱因斯坦却不认。
李玩终究是被大人们教化了。以前的那个富有生机活力,拥有无限思想的李玩,在大人们轮番的精神打击后,缴械投降了。只留下一个乖巧懂事的躯壳供大人们欣赏。她“成长”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是在爸爸对她大打出手之时?是她吃下狗肉之时?是她不认爱因斯坦之时?还是亲眼目睹楼上的“鸟儿”被抓走之时?
畸形的中国式教育,带来的真的是成长吗?
其实说实话,这部电影要是只看一遍,是看不懂的,看第一遍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小女孩特别的不懂事,不尊重家长,但是其实你细细品味,这是一部,揭露 中国式教育的电影,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原生家庭的悲哀。女主是一个正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可是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关爱,她变得非常孤僻,脾气暴躁,而且爸妈离异,爸爸娶了新的妈妈,并生了个儿子,所以对女主的关心更少了,李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尽管爷爷奶奶对她很好,可是跟老人家总是有代沟和冲突,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那条狗,所以当有一天自己的狗丢了,她非常的崩溃失控,她和家里人大吵一架,只想要找回自己的狗,看电影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觉着,这孩子也太任性了吧,爷爷奶奶那么宠她,还比不上一条狗吗,其实设身处地的为女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精神支柱塌了,你会冷静下来吗?其实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是,中国式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即使是一个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给孩子身上,要多倾听一下孩子的意见,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爱,这样,孩子们才能 健康 快乐的成长。
01
电影《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电影里很多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成长中的那些小情绪、伤痛至今想起依然鲜活如昨。经常会想,很多事情倘若父母换一种处理方式,我会不会成长为一个更好的我。
有时候想想,我们能身心完整地长大成人,没精神失常、没报复 社会 、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真的挺不容易的。
02
影片中很典型的几个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在我们这一代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
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喜好,自认为是好的东西,孩子就得接受。
影片开场不久就出现李玩上学前,奶奶强迫她喝牛奶的情节。相处多年,奶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孙女喝了牛奶会吐,然而还是递给李玩一碗牛奶。因为在奶奶看来,牛奶是好东西。奶奶固然很疼爱李玩,但是却没有关心到自己孙女的喜好。
就如同你喜欢吃苹果,不喜欢吃香蕉。你的对象把他喜欢吃的香蕉匀了一半给你,他觉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你,是爱你的表现,而你会觉得开心吗,不一定,自以为是的爱有可能是一种负担。
影片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李玩喜欢物理,英语是弱项,于是报了物理兴趣小组,爸爸知道后,强行改了兴趣小组,她爸和她说的话是“这也是为你好,你怎么还不高兴了呢”。
现实生活中多少父母打着一句“为你好”的旗号,强迫自己的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想起上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看书,经常去图书馆借名著回来看,有一次被我妈看到了,被她说了一顿“都初二了,不要看闲书了,影响成绩,下次再让我看到你看闲书,我可都烧了,我说的都是为你好,小小年纪要听话。”偏偏我那时候是个乖乖女,从此再很少看那些我妈眼中的“闲书”,时间久了,渐渐的从写作文时信手拈来变成了越发的感到黔驴技穷。这件事经常被我记起,倘若那时我妈不阻止我看书,我的初中生涯也许会因为那些名著,变得更丰富多彩。
03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很关心,对于孩子内心的想法却很少在意,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造成创伤与否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息息相关。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普遍都曾在着沟通方式不对,沟通效率低,甚至对孩子产生伤害的问题。
为了帮李玩找狗狗爱因斯坦,爷爷的脚扭伤了,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顺目,面目狰狞的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全然不顾自己女儿手上淋漓的鲜血,嘴上的训斥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接着却又因为自己的暴躁和鲁莽伤害了女儿,硬要女儿接受自己的歉意,将她抱在腿上和颜悦色的安慰着。像极了一头野兽在发怒过后舔着自己身上被误伤的伤口,满是抱歉和遗憾。
想起我小时候也经常因为被父母责罚而含泪入睡,现在想来多想抱抱那个弱小的蜷缩在床上的小女孩。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被父母家暴时,你会原谅他们吗?”,话题下面有各种各样的回复。有一个网友的回复让我看得我直冒冷汗,“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和我妹妹打架,其实我有理,但是我爸为了面子,把我一巴掌扇晕,一下子意识模糊,鼻子不停地流血,然后因为是关厕所里打我,旁边有个装水桶,直接用盆盛凉水把我泼醒。”
毋庸置疑,身边的人都遭受过各种各样的责罚,这样的责罚父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吗?也许会,然而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里讲到,精神虐待或者体罚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的氛围中,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甚至智力发展。如果经常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或者体罚,长此以往,孩子会对此加以模仿,可能发生在自己的同学、朋友身上,长大之后会对自己的同事、下属、甚至自己的孩子等采用这样的模式。
非暴力沟通,有与孩子共情的能力,聆听孩子的想法,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学习的课题。
04
网上有句话很火“父母在等着我们报恩,而我们还在等着父母道歉”。很多时候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爱因斯坦因为咬伤了弟弟,而被后妈要求送去“狗肉店”,李玩哭得声嘶力竭请求他的爸爸不要把狗狗送去狗肉店,爸爸不忍,把爱因斯坦送到了狗狗收容所。后来李玩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可以直接保送上高中,爸爸知道后激动不已,说要满足李玩的一切愿望,李玩的愿望是想知道爱因斯坦被送到了哪里,听到爸爸说把爱因斯坦送到了收容所之后,想到爱因斯坦还活着,李玩眼睛都亮了。最后却得知而爱因斯坦因为拒绝进食而死,顿时呆若木鸡,痛苦、悲伤、愤懑......
不确定这件事日后会对李玩有何影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自己心爱的狗狗因为父母有了这样的结局,在她的心里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抹去。
想起上小学的时,我也有一只自己的狗狗,每天早上狗狗会送我上学,会在我放学的路上等着我,我的周末完全被狗狗占据了,最后狗狗还是死了,所幸的是奶奶为了安慰我,陪着我一起埋葬了狗狗的尸体,还立了一个石块在狗狗坟前作为墓碑。奶奶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日后再记起这条狗狗的时候,满满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几年很流行“原生家庭”的概念,那些成长路上我们栽过的跟头、跳过的坑,希望将来在养育我们下一代时候能够有所觉察,尽量避免,不要把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转嫁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中文名《狗十三》,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
从电影名字就能大概看出主角是狗和13岁的女主。而爱因斯坦是狗狗的名字,另一个爱因斯坦或许是隐喻女主李玩自己。
看完了整部片子才知道,原来有两只狗。本来李玩不愿意承认第二只狗叫爱因斯坦,但或许是妥协了,或许觉得自己和这只狗狗一样可怜,或许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称叫什么都可以,第二只狗狗也叫爱因斯坦。
我也刚为人父母,整部片子看下来最大的感触是当孩子长到青春期,家长眼中的叛逆,不懂事或许都是自己种下的因结下的果。家长一直都在以自认为对的方式对孩子好,但是却没有真正聆听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收不了场,所有一切靠暴力镇压以后,孩子彻底对外界封闭了心理,这时可能再也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声音了。
李玩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家里大人想当然认为她接受不了,等弟弟2岁才告诉她,之前没有做任何铺垫,只是被告知。
奶奶觉得长身体的时候喝牛奶好,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也要强迫她喝一点然后吐掉,但其实为什么不改喝豆浆呢?
爸爸觉得以后不能经常陪李玩,想当然送她一条狗陪她,但并没有把这只狗当做家里的一份子。狗走丢了,只是怕李玩生气,却没有想着去找,其实这才是李玩最生气的地方。
不准李玩喝酒,但是却又让她给叔叔们敬酒,大人的世界总是矛盾的。
中国的父母很多不善于表达,爱孩子却不知如何与他们有效沟通。看完这部片子,我希望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想想方式方法,真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
表面上看是叙述主人公如何爱心小动物,其实想表达!单亲家庭里小孩内心的无助彷徨不安。希望家长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多多陪陪小孩!让他们能 健康 得成长!让小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像女主爸那样把女主带歪!
《狗13》片名又可以读为狗B,或许导演正是想骂这个 社会 某些狗B的观念和现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长和长大完全是两个概念。
狗它一直就是狗,而人有的时候不一定是人。
6. 如何评价电影《夏洛特烦恼》
有一种电影不被院线看好,却被观众点赞,《夏洛特烦恼》就是其一。
故事从一个叫“夏洛”的中年男人说起。
一事无成,对现实不满且靠着妻子马冬梅寄生的夏洛在参加昔日暗恋对象秋雅的婚礼上,出风头不成反被奚落,恼羞成怒的他大闹婚礼现场。就在场面混乱之际,妻子马冬梅赶到。夏洛为了躲避马冬梅的追打,逃到了卫生间避难,醉意浓重的他在马桶上睡着了,醒来莫名奇妙回到了高中时代。
如果给你重来一次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面对重新开始的一切,夏洛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靠记得的歌成了一代音乐教父,迎娶白富美秋雅,开豪车,住豪宅,开游艇趴,从此登上人生巅峰。可惜娇妻秋雅出轨,自己被查出了艾滋病,一时间众叛亲离,蓦然回首只有马冬梅仍然一如既往爱着他。
《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组合首次试水的一部小成本电影作品,笑点之下隐藏着许多细节和真相,乍看之下笑满面,仔细品来泪满衫。其实导演不过是用鬼斧神工之势将活生生的人间百态粉饰成了一部喜剧,只有当我们剥开喜剧的外衣才能真正看到让人笑中有泪的现实内核。
如果你只是当笑话一样,对电影一笑了之,那就太可惜了。下面我将从电影的逆袭之路,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带大家解读这部电影为何会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中逆袭成为黑马之作,收获好口碑。
②做一个懂得知足的人,学会珍惜眼前人
夏洛之所以在现实和梦境中都过得不如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知足。有马冬梅这样吃苦耐劳,善良忠诚,对他一心一意、不求回报的妻子,他仍然不满足。夏洛总是想着自己不切实际的“白月光”秋雅,直到在梦中尝到了被秋雅背叛的滋味,才明白马冬梅的好,才明白她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
相反马冬梅,每天对着不思进取,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不待见她,不承担婚姻责任,只会的趴在她身上“吸血”的夏洛,她从来没有什么不知足,也从来不埋怨自己当初怎么会选了这样的人做丈夫。因为爱,只要有夏洛在身边她就心满意足。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林逋
很多结发夫妻相识于微时,相守于贫贱,却忘却初心,耗不过时光。其实并不是生活变得庸常乏味,而是他们迷失了自己,对自己拥有的那些美好视而不见。只有在遭遇外力打击,经历撕心般的疼痛,他们才能明白那些人和物的重要性,才会懂得“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的道理。
懂得知足的人,无论贫贱还是富贵,都更容易收获幸福;懂得知足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更容易破局而出。上天是公平的,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就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此刻你只要不负韶华,不负自己,珍惜眼前人就一定能收获美好人生。
写在最后:
影片《夏洛特烦恼》在幽默风趣的电影对白中,用反讽的手法通过丑陋的人性弱点彰显了稀缺的、宝贵的人性光辉。用简单的、穿越式的“南柯一梦”去映射影片的现实意义,启发观众思考故事内涵,学会警醒自我。
这是一部无大明星、无大制作、无大营销的“三无”之作,但影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混战中杀出重围,票房低开高走,口碑一路攀升,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影片的高质量和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