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来指什么
1. 杀青这个词的来源非常古老,最初指的是制作竹简的最后一道程序。
2. 在先秦时代,人们习惯在竹简上刻字,制作竹简的过程非常复杂。为了使竹简表面光滑,便于刻字,并防止油渍污垢和虫蛀,人们会将竹简放到火上炙烤,这个过程称为“汗青”。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毛笔写字,这时需要削去竹子外面的青皮,在竹白上写字,这一道手续被称为“杀青”。
4. 另外,在绿茶加工过程中,将摘下的嫩叶通过高温抑制发酵,使茶叶保持固有的绿色,减少叶中水分,这一步骤也称为“杀青”。
5.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尤其是在很多事情历经困难最终完成的时候,称之为“杀青”,后来这一词汇泛指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6. 因此,书的定稿、电影的拍摄成功、把一锅茶炒完等,都可以称为完成了“杀青”,意味着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
7. 在现代电影拍摄中,“杀青”指的是拍好的底片已经放到片盒中封存起来,准备送去冲洗,然后举办一场杀青仪式。这实际上是一部影视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摄工作,开始步入后期制作阶段的一个说法。
8. 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运用到影视制作中,为影视行业带来一丝韵味和文化气息,因此,杀青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
⑵ 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拍电影时表示拍摄完成的“杀青”最初是指古代竹简制作过程中处理的一道工序,后来用来指文章等定稿,现代人借用这一名词的含义来代指影视作品拍摄完成也是非常契合的。
古代没有发明纸张的时候,古人使用竹简来记录文字,在制作竹简的过程中,需要用小火慢拷,来去除竹子表面的竹青,这层竹青含有油脂,让竹简刻字变得更困难,而且还容易被虫蛀,去掉竹青的工艺就被称为“杀青”。这是“杀青”一词最初的含义,不过对着书写载体的更新,竹简已经很少出现,所以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层含义。
现代影视创造传播到中国之后,我国的第一批导演都是从文人转变而来,他们创作剧本和组织拍摄,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就带到了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杀青”就是这样被引入的,这一词组简略并且含义丰富,而且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所以被一直沿用至今,也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特征,较之“结束”、“完成”等词汇更具内含,不得不说这两字用得十分巧妙。
⑶ 杀青原指什么意思
杀青原指拍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时,完成所有拍摄工作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所有镜头都拍摄完毕,并且演员和剧组成员的工作也结束了。在拍摄过程中,一般会用绿幕(也叫青幕)来模拟场景或效果,当绿幕的拍摄工作全部完成后,就称为“杀青”,意味着电影或电视剧的主要拍摄任务已经完成。
⑷ 精锐老师留的国学作业: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原意是指什么
杀青(IN THE CAN),原意指拍好的底片,已经放在片盒中,准备送去冲洗。
现在大多是指电影或电视剧拍摄部分已经完成。
其中个别的演员拍完他个人的戏的时候也会说他杀青了。
“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有油水成分,不易刻字,而且竹容易被虫蛀,所以古人就想出了火烤的办法,把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过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所以火烤是竹简制作的重要工序。当时人们把这个工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汗简”。“杀青”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到了秦朝,有了笔,于是,简牍上的字可以不用刀刻而用笔写了。那时候,人们写文章常常用毛笔把初稿写在竹青上因为竹青光滑,要修改只须揩去就行了,初稿改定后,就削去竹青,把定稿写在竹白上。这一道手续也叫“杀青”。杀青“杀青”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叙》:“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立以杀青。”关于杀青有两种学说,一是认为“杀青”即“汗青”,如《后汉书·吴祐传》:“恢(吴祐之父)欲杀青简以写书。”李贤注释说:“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为汗简。”一是认为“杀青”是指“书籍定稿”而言,因古时杀字有削、剐之意,当将初稿草拟于青竹上后,定稿时再将竹削去青皮,书于竹白之上,字迹吃于竹后,再改就难了,故后世就用“杀青”泛指“书籍定稿”,如宋代陆游就有“《三巷》奇字已杀青,九泽旁行方著录”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