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那些故事片演员 苏秀
那些故事片演员(根据大家的回帖补充照片说明)
作者:苏秀 日期:2007.10.28
【作者简介】
苏秀 1950年9月考进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担任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
担任译制导演的主要作品有:《带阁楼的房子》《阴谋与爱情》《冰海沉船》《虎口脱险》《英俊少年》《远山的呼唤》《啊,野麦岭》《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以上三部曾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等400余部集。
担任配音的主要作品有:《第四十一》《红与黑》《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为黛茜小姐开车》等300余部集。
舒绣文
绣文大姐和高博是最早来到翻译片组参加配音工作的,那是上海译制的第二部影片——《乡村女教师》(又名《桃李满天下》)。那时候我还没进翻译片组呢。他们才是地道的上海第一批配音演员。
舒绣文早在三十年代就进入了上海电影界,抗战时期,在重庆与白杨、张瑞芳、秦怡被称为影剧界的“四大名旦”。在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扮演“抗战夫人”王丽珍,那一段与陶金一起跳的探戈特别脍炙人口。她也是解放后,电影界全国仅有的四名一级演员之一(另外三人是:赵丹、白杨和金焰)。她的头上罩满了光环,但是她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大演员做派。我们这些刚进入电影界的晚辈,也跟着高博、韩非“绣文儿长,绣文儿短”地叫她,她也不觉得我们没大没小,而且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地跟我们聊天,甚至跟我们讲她初恋的故事。后来我跟她一块配过《安娜·卡列尼娜》和《母亲》。她配母亲,韩非配儿子,我配儿子的女友。那是高尔基笔下一位革命的母亲,她在广场上演讲,激昂慷慨,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我在录音棚中看她录音,感觉她并没有声嘶力竭地叫喊,可是全片鉴定的时候,却觉得她的感情特别到位,又有力度,让我领略了什么叫“举重若轻”,也让我明白了,感情不到位,不能以喊叫代替激情。
其实,配音演员归根结底也是演员。演员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人物、塑造人物、掌握人物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所以,很多好的电影演员,第一次参加配音,就能担任主角,像舒绣文、高博、卫禹平、孙道临以及后来的程之、林彬和中叔皇等人莫不如此。
我们在配《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恰巧电台请她去广播一篇什么作品,拿了三十元稿费。她非常高兴地要拿这笔钱请大家去吃西餐。那时,电影局对门有一家叫“宝大”的西餐馆,每份大菜一元,包括一盆汤,一道菜和一些面包、果酱、奶油之类。而且,每天的主菜是不同的,有一天是“罐焖鸡”,我们还特意选了那一天去的宝大。
吃过“宝大”之后,大家既觉得玩得非常开心,又觉得应该还请绣文一次。于是,说好了每人烧一个菜,到绣文家去聚餐。那天都有谁参加,吃些什么菜,我已经全不记得了,只记得下着很大的雨,我和邱岳峰是合乘一辆三轮车去的。
孙道临
他应该是来我们厂最多的,也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从1950年的《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仁斯基,到1958年的《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斯金公爵,再到1976年的《基督山伯爵》,差不多将近三十年。当然,他的王子是众人交口称赞的,而我则更喜欢他配的梅斯金公爵。他的梅斯金那么善良,那么单纯,道临的声音一点不华丽,一点不张扬,简直单纯得像个婴儿。我甚至觉得,这个角色天底下没人能比他配得更好了。
他在“文革”中担任译制导演的好莱坞影片《春闺泪痕》,我有幸被他选中配女主角伊丽莎白。那是一个与我以往所配的角色很不同的人物。她贤淑、温柔,她的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那时她已怀孕,得到她的公司老板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嫁给了他,儿子也不知道父亲不是亲生的,一家人非常幸福。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儿子要去参军,母亲由于曾经失去丈夫,坚决反对,父亲则是支持儿子的。这时,丈夫却领来了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客人,这个残疾的中年人,就是伊丽莎白“阵亡”的丈夫。原来他一条腿残疾后,不愿连累妻子,竟谎称自己阵亡了。没想到,二十年后,又闯进了妻子的生活。伊丽莎白要与前夫相认,并希望儿子也与前夫父子相认,却被前夫断然拒绝了。他不愿破坏伊丽莎白现在的美满家庭,他说:儿子第一次失去父亲的时候,他还没生出来,不能让他再一次失去父亲。我配的角色一般都是个性很强的人物,很少有这种“缠绵悱恻,柔肠百转”的类型。感谢道临给我这样一个改变戏路的机会,可惜这部影片也没上演过。
我和曹雷都可以说是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我们这两个音乐的门外汉,居然敢去染指音乐广播剧。她写了讲述“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生平的《播种欢乐的人》,又写了关于柴可夫斯基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她自己要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于是请我去做导演。而我们竟然想到去邀请孙道临做男主角,他也竟然同意了。
不过,我们再大胆,音乐方面的事也不敢随便瞎写,因此一有问题便去请教音乐学院的谭冰若教授。那天,曹雷先到我家找我,再一起去谭先生家。她看见我书架下面放着一套金光闪闪的茶具,就问:你哪来的这么一套花里胡哨的东西?我说是广东的朋友送的。那时正是广东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与广东沾边为荣,讲话也操着一口广东腔。这使我们很反感,就把气撒在广东人身上了。我说广东人能有什么审美观点?不过是土包子发了洋财。她说就是嘛,好好的牙齿非要去镶个大金牙,带个金链子,像抽水马桶上的链子那么粗……
我家离谭先生家大约只有两三分钟的路,我们一路走一边还在编排广东人如何如何,一直到谭先生家还在说个没完。谭先生说:“你们俩客气点好不好?我就是广东人哪。”我们赶紧说:“你不算,你不算,其实好多广东人都不那样,我们说的那种广东人,不包括你们。”好在谭先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那时,真不知天高地厚啊!
林彬
林彬比我大几个月,比赵慎之小几天,所以老赵一直用越剧里宝玉叫黛玉的腔调管她叫“林妹妹”。她是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来我们厂配音的。她台词好,声音好听,抢了我们好多主角戏。如:《生的权利》《第十二夜》《生活的一课》《第六纵队》等等。虽说如此,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从五十年代到“文革”,她几乎就是我们厂的人。配《罗马之战》的时候,我们一起加班,一起住,一起吃桃子,不分彼此。还记得配《罗马之战》时,陈叙一要求我作为女王要端庄、沉稳;曹雷要刀子嘴;林彬作为拜占庭皇后,老躺在睡榻上接见使节,让她用毛边嗓子说话。当年,我们配出来的人物色彩是各不相同的。可惜后来出的碟片中,大概缺失了中低音,我们之间不同的声音造型已然荡然无存了。
还记得,1976年有一部英国影片《铁道儿童》,其中的主角,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一般来说,应该是刘广宁的戏,但是小刘不知为什么不在厂里。而那时丁建华刚来厂几个月,还没配过主要戏。因此,演员组就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大胆起用小丁,认为尽管她没配过主要戏,但是从她配的一些群众角色中,可以看出她有很大潜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样做完全没有把握,是拿工作冒险。最后导演伍经纬采纳了第一种意见,决心起用小丁。为了确保影片质量,还委托林彬全程为小丁保驾。从对口型起,林彬就时刻和小丁在一起,帮她找口型,分析人物,帮她排戏,直到陪她进棚录音。
除了戏配得好,她还有一手烙饼的好手艺。我烙的饼,新鲜的还可以,第二天就变硬了。可她烙的饼,一直不会变硬,于是大家约好,几个女同胞一块到我家去,让她现场操作,好把她的绝活学来。我们一边看她做,一边听她讲,至今我都记得那些要领:什么温水和面:顺着一个方向擀:烙好一面再翻,不要反复翻……可我始终没学会,我烙的饼还是没她烙的好吃。
前年,上海影协为大家过生日,我问老赵“林彬去不去?”我说她去我就去。那天她说,她是为我来的。我说以后常通通电话吧,她说光通通电话怎么行,我们得聚一聚。可是,又差不多两年了,我们还一次都没有聚会过。转瞬间,大家都已届耄耋之年,想聚会一次也不那么方便了。
康泰
五十年代末期,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曾经风靡一时,后来,听说小说要搬上银幕,大家除了对小说女主人公林道静将由谁来扮演特别关心外,其次,就是在猜测会由谁来扮演那个令女主人公一直倾心的革命青年卢嘉川了。谁将扮演这个英俊潇洒而又革命意志坚定的可爱人物呢?这份荣耀最终落在了上影演员康泰身上。《青春之歌》公映之后,扮演林道静的谢芳和扮演卢嘉川的康泰都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起来。接着他又和秦怡主演了《摩雅傣》。
康泰在“文革”时也曾多次来我们厂配音,在《战争和人》的二、三集中,我配伍代由纪子,他配由纪子情人青年军官拓植。在《罗马之战》中,他配一个歌特王国的枢密院大臣,后来的国王。他为人随和,毫无心计,脾气又好,哪怕跟他开很过头的玩笑,他也不会生气。
有一次,他到我家来玩,一进门看见我的厅里放着一架钢琴,立刻兴高采烈地说:“哦,你家有钢琴,我唱一个吧。”
我们演员组有些人,专门对康泰精心策划了一场恶作剧。我原以为是些坏小子干的,后来才知道,赵慎之才是主谋。因为康泰经常吃她抽屉里的糖,还特别得意。他们把夹心糖的夹心挖掉,把一小条肥皂塞进去,然后包好。等康泰在场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糖来撒满一桌子,让大家来抢,故意把那块特殊的糖留给康泰。康泰吃到最后说:“这块糖的味道怎么那么怪呀?!”没有人接他的茬,也没有人笑。他们这样欺负老实人,可真作孽呀!
B. 电影演员舒适履历
舒适,原名昌格。电影演员、导演。浙江慈溪人。持志大学肄业。1938年后任青鸟剧社、上海大同摄影场、金星影片公司演员和编导。在影片《歌声泪痕》、《花溅泪》中饰演角色,编导《地老天荒》影片。1946年后任香港“大中华”、“永华”、“长城”“五十年代”影业公司演员和导演。主演《清宫秘史》、《春风秋雨》,导演《神鬼人》等影片。1952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主演《林冲》、《水上春秋》,在《红日》中饰演角色,导演《绿海天涯》等影片。作品
C. 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演员石挥的演艺生涯和他的代表作吗
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石毓涛别名:石挥国籍:中国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15年逝世日期:1957年职业:电影、话剧演员 电影导演经纪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代表作品:《我这一辈子》《家》《大雷雨》《云南起义》《福尔摩斯》主要成就:1942年石挥被评为“话剧皇帝”。
1979年授予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挥(石毓涛),"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家第二门正廉堂后代,生于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毕业又断续上了两年初中,后因其父失业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做过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真光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练,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 ”。
参与影片: 情长谊深 (1957) 宋景诗 (1955) 天仙配 (1955) 鸡毛信 (1954) 美国之窗 (1952) 关连长 (1951) 姊姊妹妹站起来(1951) 腐蚀 (1950) 太平春 (1950) 我这一辈子 (1950) 哀乐中年 (1949)
母亲(1949) 艳阳天(1948) (1948) 夜店 (1948) 假凤虚凰 (1947) 太太万岁 (1947) 乱世风光 (1941) 世界儿女 (1941)
D. 在上海出生的50、60年代电影演员,你都知道哪几位
下面我就来盘点一下在上海出生的五十、六十年代的电影演员吧!
毛永明曾经很火了一阵子的,浓眉大眼的,属于传统眼光中的标准形象,绝对不输郭凯敏、朱时茂的,估计就是因为跟朱曼芳、黄梅莹几个一样,一口的上海普通话,影响了男性荷尔蒙的发挥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一直没怎么火起来了。